楚雄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心成绩

如题所述

(一)预防为主保健康
楚雄州成立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经济、医疗条件所限,各种传染病肆虐。天花、麻疹、疟疾、白喉、百日咳、伤寒、性病、麻风病、肺结核、地甲病等在全州广泛流行。50年来,经过全州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仅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其他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及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全州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由1958年3661.32/10万降至1997年276.71/10万(较1958年下降了92.44%),至2007年154.97/10万(较1997年下降了43.99%),全州传染病发病率保持了连续4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好成绩。
Ø 2007年与1997年相比较,流脑发病率下降100%、炭疽下降94.44%、麻疹下降88.43%、疟疾下降70.64%、腥红热下降66.67%、痢疾下降63.28%、病毒性肝炎下降23%。2002年以来全州连续5年未发生霍乱疫情。
2、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不断提高,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1990年、1995年分别实现了国家规定的省、县、乡为单位达85%的儿童免疫目标,州防疫站和10县市防疫站均被省政府授予“计划免疫达标做出显著贡献”的荣誉称号。“四苗”接种率由1989年的90%上升到2007年95%以上,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从1989年至今我州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1995年和1997年以后无白喉和百日咳病例发生;2007年与1997年相比,麻疹发病率下降88.32%,流脑下降100%,乙脑死亡率下降了100%。同时,国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疫苗品种在逐步增多,由2002年以前的“四苗防六病”增加到2007年的“七苗防九病”,即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2004年—2007年,州疾控中心根据疫情态势,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共计68万人次,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了有效免疫屏障。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有效实施和二类疫苗的推广使用,为提高我州人口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素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美国首先报告第一例艾滋病例以来,现已波及世界各国,且传播速度迅速。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居亚洲第二位。我省是全国艾滋病的重疫区。楚雄州防疫站自1991年开展HIV常规监测工作,主要以吸毒人群、性乱人群、特殊行业服务员、劳教者、献血人员、输入血液及血制品者等12类重点人群为监测对象。1995年我州首次发现HIV感染者,1996年至今采取常规监测与哨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2001年首次在孕产妇中检出HIV感染者。1991年至2007年的17年间,全州共监测各类人群近25万人次,并对检测出的HIV病毒感染者进行告知、访视、建档、管理和干预,对符合国家抗病毒治疗项目要求的HIV病毒感染者进行转诊和免费抗病毒治疗。通过多部门的协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全民艾滋病宣传取得明显成效,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市人群达92.16%、农村人群达58.6%;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在校学生防治艾滋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93.16%;新入学的高中阶段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98%、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90%;娱乐场所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9%;广大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防治艾滋病的意识逐渐形成。
4、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将结核病例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向世界宣布中国履行遏制结核病流行的国际诺言,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与国际合作的结核病控制项目。1998年至2002年,我州牟定县实施了“云南省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发现和治疗管理结核病人183例;2000年8月省、州、市防疫站和乡卫生院的有关医生组成的结核病联合调查组对楚雄市大过口乡16023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登记和线索调查,并对发现的140例结核病人进行了治疗和管理;从2002年起,楚雄州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和日本政府无偿援助(卫X项目)、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第一轮、第四轮)、中央财政、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在全州广泛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项目的实施及项目资金的相互补充,使我州结核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截止2004年4月,楚雄州10县市均启动卫X项目,DOTS策略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100%,提前达到项目要求。2004年至2007年项目实施期间,州疾控中心开展结核病防治和项目管理业务培训共14期706人,通过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提高我州结防人员的专业水平,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过2002-2007年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发现和治愈了大量的肺结核病人,促进了楚雄州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麻风病在建州初期流行甚广,每个乡镇都有病例报告,经过多年的普查、普治,尤其了联合化疗的实施,使发病率从1958年到1997年下降了92%, 2007年较1997又下降了48%,而且麻风病治疗率、规则服药率、监测管理率都达到100%,全州共有13个麻风院(村),由政府提供生活、住房、医疗保障。全州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多次接受国际卫生组织、卫生部的检查,并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州防疫站被卫生部授予“麻风病防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意大利麻风防治协会项目官员再次对元谋、禄丰两个AIFO项目县及楚雄州疾控中心麻防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并对我州麻风病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6、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又称楚心病。自1960年在楚雄市吕合地区发现以来,已有40多年的流行史,楚雄州克山病病区分布广、病情重、死亡率高,是全国克山病历史重病区之一。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1977年楚雄州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措施在全州范围内推广,至1997年,全州累积预防服硒人数为139万人,全州克山病发病率由1974年的21.59/10万下降到1997年的2.0/10万。通过预防服药及各种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2007年全州口服亚硒酸钠人数较1997年下降了59.5%;通过对部级、省、州、县级克山病监测点共5个县的克山病监测,克山病检出率逐年下降,2007年检出率明显低于1997年,部分县未检出。完成了《楚雄州克山病5年病情动态转归监测研究》,获得省卫生厅科教协会三等奖。
7、1991年以来,在我州的大姚、禄丰、牟定、楚雄、南华、永仁等县连续发生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曾用名云南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云南暴发性地方性心肌炎, 云南暴发性心肌炎,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疫情呈点状暴发流行,突然发病,突然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连续几年来,州疾控中心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配合国家疾控中心和省地方病防治所对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环境消杀处理及综合防治进行指导。经国家、省、州县各部门共同努力,在监测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1997年完成《楚雄地区急性心肌炎爆发流行病因筛选研究》课题,2007年完成了《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与克山病异同性研究》课题,并获得了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8、地方性甲状腺肿于1978年首次开展疫情调查,查出患者14263人,经加大防治力度,通过食盐家碘、改水、预防服药等措施,到1994年底,10县市均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1997年全州共设立11个碘盐监测点,共监测盐样8825份,合格7925份,合格率为89.8%。共投服碘油胶丸41200人份。对元谋、武定抽样监测成人甲肿率0.21%,对楚雄市学生进行甲状腺检查甲肿率4.46%。完成了《碘硒双补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获得了州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及疾控部门不懈努力,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7年完成居民食用碘盐监测2962份,非碘盐率为0.20%,碘盐覆盖率99.80%,碘盐合格率98.14%,合格碘盐食用率97.94%。8—10岁学生甲肿率为0.33%,学生及家庭主妇问卷调查及格率较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9、楚雄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始于1956年,通过在全州范围内摸底调查确定楚雄市和禄丰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多年的群防群治,有发病的禄丰县、楚雄市先后与1985年、1986年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转为监测管理阶段。1986年以后两县未发现新发血吸虫病例,1993年我州达到血吸虫传播阻断标准,至今每年坚持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未发现阳性钉螺、新感病人及新感病畜,现存的10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已不具传染性。
(二)新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1、SARS防制:2002 年11 月,我国广东省发现并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这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向北京、香港及其它地区传播。根据全国疫情态势及楚雄州非典型肺炎防制预案的要求,楚雄州疾控中心从2003年4月23日起安排专人24小时疫情值班,调整加强了灾情疫情应急队,制定职责和工作流程,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地阻止了非典型肺炎在我州的发生。一是购买和贮存15万元的消杀灭药品、器械和个人防护装备;二是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卫生防护意识;三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预防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及消杀灭工作;四是制定了《楚雄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型肺炎防制预案》,进一步明确了组织机构、防制措施、诊断依据、疫情现场处理步骤、疫情报告系统程序等;五是全州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上报,采取在进入州内所有交通要道设卡监测,对进入楚雄人员(返乡学生、民工等)全部进行健康登记,对宾馆、旅店入住人员测量体温,对公共场所实行预防性消毒等措施;六是州卫生局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实战演练,有效地提高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处置能力。2003年楚雄州防治SARS工作先后接受了国家卫生部、省政府、省卫生厅等领导和专家的检查与督导并得到了一致好评。
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制:2005年11月,东南亚、欧洲相继发生了禽类禽流感流行和发现病例。根据疫情态势,州疾控中心加强了禽流感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应急队员及有关医务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在楚雄市富民镇荷花村发生禽流感疫情时于第一时间派出业务人员配合农业部门对可疑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监测。同时配合州卫生局对全州卫生院院长进行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保证疫情信息网络畅通,按规范的程序和要求上报疫情,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州未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目前此项工作转为监测阶段。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作为我州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门机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确保我州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州疾控中心特别注重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疫情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出现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反应。一是建立健全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全州疾控机构均成立有疫情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后勤保障组以及应急处置队,共有应急队员300余人;二是坚持执行24小时疫情和突发事件值班制度;三是完善应急处置个人防护装备及消杀灭药品器械的储备、管理和保障。2007年,州疾控中心按照二、三级防护标准配备了60套个人防护装备,新购置了10套卫生监测应急处置防护装备,储备消杀灭药品和器械,总价值超过10万元,做到严格管理,落实专人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后勤保障供应及时有效。四是加强了疫情监测管理,进一步健全疫情报告网络,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多年来,州、县疾控机构坚持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功扑灭和处置了多次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1995年武定县6.5级强烈地震、2003年大姚县两次强烈地震、2003年滇中铜冶炼厂职业中毒事件、1994年—2001年武定县和元谋县的历次霍乱爆发流行、2005年楚雄市富民镇荷花村禽流感疫情、2006年牟定县狂犬病疫情等,最大限度的将疫情和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和最低限度,有效地保证了彝州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彝州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四)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为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卫生防疫信息数据库,落实覆盖从乡、县、州、省到国家卫生部的快速、准确、全面的疫情报告制度,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1年省疾控中心统一配发15台计算机(州级5台,每县(市)1台),省、州、县(市)卫生防疫站采用ISDN方式相互联接完成数据传递工作,州、县(市)疾控中心共12名疫情管理人员参加了省疾控中心的培训学习,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行疫情及突发公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结束了长期从邮局寄送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的历史。6年来,全州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不断升级改版,至2007年底,全州州、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及州、县、乡三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已经健全完善,并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五大卫生监测与检验:2002年以前,州防疫站承担着全州五大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任务,五大卫生工作从一般道德规范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全州五大卫生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推进,2002年12月20日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成立后,更加重视并大力加强了五大卫生监测检测工作,全州疾控机构进一步都加强了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并全面推进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努力使各级疾控中心监测检测能力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及时为处置重大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同时也为卫生行政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科研培训和指导服务基层:1997年至今,州疾控中心有科研成果19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卫生厅科技协会三等奖3项,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在州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共20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96篇,省部级90篇,地州级15篇。2004-2007年州疾控中心共派出279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学习培训175个班次;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76个,免费培训基层业务技术人员3465人次;2007年共派出525人次到基层指导并参与各项业务工作2974天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