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历史背景: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扩展资料: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

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

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代报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1、时期:鸦片战争前
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
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
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
总结:
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
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
总结: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②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
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
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
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
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
总结:
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1、康梁
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
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
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
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
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
总结: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
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
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
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
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
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
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
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
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
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
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
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追问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30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

京报”。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14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遭受了近代化的冲击,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侵略,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愈发突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之一就是引进西方的新闻出版业。1840年代起,随着西方近代报刊技术引入中国,中国近代报业逐渐兴起。1872年(清朝同治十一年),上海《申报》创办,被视为中国近代报业的起点。而后,北京、天津、广州、汉口、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创立了很多报纸。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渠道,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有很多先进的观念和思想被引入中国,如天赋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等,这些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方面,中国的报刊也对于推进民主进程和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4个回答  2023-05-10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形势: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王朝已逐渐式微,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化进程日益加深,中国社会遭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变。为应对这种情况,中国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来引导社会思潮,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2.新闻技术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的印刷技术和电报通讯技术传入中国,这种新闻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报刊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3.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先进性,它主张民主自由、科学思想、人权尊重等理念。这一思想启蒙运动需要有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来推广。以上就是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