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为官之道办公文秘

如题所述

  王志英 刘学基 武安亭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黔之驴》《捕蛇者说》等文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是同韩愈一起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复兴儒学,对推动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不但是闻名遐迩的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利民思想,至今仍熠熠发光。
  不受命于天 应受命于民
  少年时代的柳宗元曾随父亲柳镇辗转于九江、长沙等地,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十分了解。二十一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后,便开始宣传他的“养民利民之术”。
  古代君王常以“受命于天”来表达自己具有的无上权威,而柳宗元在《贞符》一文中却指出,所谓“受命于天”是虚假的,荒谬的,人民才是决定朝代更替的决定性力量。他指出:”统治者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民。民心、民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祥瑞是不可靠的,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使万民欢欣。”
  柳宗元认为,统治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应当鼓励百姓按照自己的优势与兴趣谋发展、求利益。他在《晋问》一文中,写道:“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民自利者,即顺人之欲,随人之性,而非让不懂民情的官吏去瞎指挥,如此反而挫伤了百姓的积极性。
  柳宗元还在《种树郭橐驼传》这篇寓言文中,批判了“好烦其令”的为官之道,指出:一会儿传达上级要求百姓用力耕耘,一会儿督促百姓早日收获,百姓为了接待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了,遑论顾及自己的营生呢?为此,柳宗元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观点,就是说要为民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适当的指导,激发民众的积极性才是正确的,这种“民利观”对于今天我们如何顺应民意、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也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民众是官吏的依靠 官吏应对民众负责
  柳宗元三十一岁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就是执掌百官违纪的“官”,与现在的纪检监察干部职责差不多。后来,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生活的十年间,他广泛接触大众,对普通民众的艰辛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就成就了柳宗元在创作上的高峰。
  寓言作品是柳宗元的创作特色。他的寓言作品,多谈为政之道,风格独树一帜,读来意蕴悠长。在《梓人传》中,柳宗元描写了一位高超的“梓人”,他左手拿尺,右手执杖,工匠们围在他的身旁,接受他的指令。这位木匠就是柳宗元心目中优秀管理者,既能制定规则,又有管理下属,理应“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就是说,要挑选天下的士人为官,使他们能够适合他们的职务,帮助群众安居乐业。
  对于即将到地方任官的官员,柳宗元在临别赠言中都要敬告忠言。他任监察官员时,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明确提出“夫为吏者,人役也”,就是说,拿了百姓提供的俸禄,就要惠及百姓,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而无愧于人。
  后来柳宗元到永州工作,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同样提出“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就是说,在地方上做官的人,应该担负什么职责呢?就是要做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去奴役老百姓。因为官员所受的俸禄,都是出自百姓的赋税,不可“受其值,怠其事”,更不可“从而盗之”。就是说,不可掏上钱雇上人却不替你干活,还盗窃了你的财物,那就对不起老百姓了。
  柳宗元对有史以来的官民关系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颠倒”,认为民众是官吏的依靠,官吏应该对民众负责,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同时民众有权对那些“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吏进行黜罚。在一千多年前,柳宗元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廉洁自持 忠信是仗
  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结束十年被贬永州的生涯,奉诏回京城长安,同年,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四年后在柳州去世。
  史载,唐元和十年六月,柳宗元到柳州后遇到大旱。按照当地的习俗,他率众前往雷塘举行祭神求雨活动并念祭文。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点明主题,说明为什么要到雷塘祈雨。其中一句这样写道:“神惟智知,我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苟失其应,人将安仰?”意思是说,神灵以大智通晓事理人情,我以虔诚的心意前往拜望。人们钦佩神灵能够感应,才会修建庙宇来侍奉神。如果连神都失掉了灵验,百姓还有什么仰仗?柳宗元爱民而敬天,以其仁爱之心为民求雨,日月可鉴!祭文第二段是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向上苍作出承诺。柳宗元以其人格向上天起誓:“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即,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来为人处世。如果我柳宗元有什么罪孽和过错,神可以降罪于我!这誓言充分展现了一位古代官员谦恭为民、恪守廉洁的精神境界。
  在柳州任刺史四年,柳宗元重修文庙,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改革弊政,解放奴婢,种柑植柳,开荒挖井,发展生产,他的“民本”思想对后世官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柳宗元看来,官吏自当为民服务。这一为官理念在封建社会无疑是相当超前的。对于官员来说,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正是柳宗元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年仅47岁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因为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柳宗元家中没有积蓄,家人无力治丧,灵柩被停放在他生前喜爱的罗池的西北侧。到了第二年,由老乡裴行立和好友刘禹锡等帮忙筹措了丧葬费用,才将柳宗元的灵柩运回老家山西永济下葬。可见,柳宗元是如何践行自己对上苍许下的诺言的!
  柳宗元的廉洁自持、为民务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留下了千古的好名声。他死后三年,柳州人为其立祠纪念,与他相关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罗池等一大批古迹和文物也都被后人呵护至今,成为柳州的历史文化象征。
  纵观柳宗元的人生轨迹,他始终关心民瘼、重视民生,从他的传世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传统的廉政文化,值得我们在为官做人、干事创业中予以借鉴。
  柳宗元认为做官要懂得知耻。知耻责己,为的是“清白”二字,这是做官的底线和起点。在《雷塘祷雨文》中,柳宗元自述:他任官“廉洁自持,忠信是仗”,意思是我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信作为处事的原则。在《梓人传》中,柳宗元又强调“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就是说,规矩一旦定了下来,就不得逾越,须严格遵守。
  清白、清廉、清正、清贫,构成了柳宗元的廉洁观和为官之道。柳宗元在《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中,提及“嗣家风之清白,绍遗训于儒素”,可见这种清廉为官、清白传家的风尚其来有自,又传承有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