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时代背景

如题所述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

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扩展资料

朱自清散文以他真挚深厚的情感、贮满诗意的意境、缜密巧妙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感动着无数的读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确立和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我们关注朱自清的散文的种种艺术风格的同时,我们不妨把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朱自清散文内容上去。一切形式皆为内容服务,仔细品读朱自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确实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显示着人性的魅力。

中国古代散文标榜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文观念。“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文以载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束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个体。

朱自清在总结“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

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散文,解放了作者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作家的个体意识,这时期朱自清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

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确立了作家自己的“人格”、“个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意在表现自己”美学原则的提出应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创举,这显然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号??。”

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⒄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特征。

也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散文的艺术就在于人心、人情和人性的焕发。有了真心,才有真情;唯有真情,才有真性。

朱自清散文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其实最大要义是在“表现自己”时,感情真挚,又融入了为人性的意蕴。无论是他早期的抒情小品文还是中晚期的杂文,都能在注入了鲜活的情感流泉的同时,又能观照广阔的社会人生。

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浓郁的自尊意识、博爱意识、内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的作品是他心弦上乐谱的记录,也是他和着时代脉搏跳动的显示。这对今天整个文学创作工程构建文学主体观念,呼唤作品的人性意识,具有很重要经典示范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