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汝芬政治讲课谁有笔记?跪求

我是个高中学生..谁有任老师的笔记下载?..万分谢谢啦..我听的是2009年的哲学基础..大家别找错了 ..谢谢啦 给你们鞠躬了..真的很有用...大家帮帮我 在此谢谢

找的我好辛苦

前言:为什么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辅导班?
办学理由
自从1980年考研政治理论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占的考分比值最高,近5年考题中有4年达到了32分,考生普遍反映最难:难懂、难猜、难考,得分的平均值低于总体平均值。要实现政治理论得高分,一定要确保哲学原理考高分,为整个政治理论学得更好、考得更好、高分更多打下基础。
教学任务
教懂教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
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最重要原理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对青年一代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是陈云同志一生的深刻体验,也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实践的至理名言。就当前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为学好哲学入门开窍和得高分打好基础;(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3)坚定考高分的必胜信心。
教学方针
为了完成教懂教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入门开窍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方针或方法的问题。伟人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因此,我们要贯彻的教学方针是:(1)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2)坚持深入与浅出的统一;(3)坚持理解与应用的统一。
做到“四要”
我们应当学习和牢记伟人邓小平的教导:“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只要我们的态度正确,做到四要:要爱学、要勤学、要会学、要会考,就能由难变易,就能实现省时、高效、得高分和考上研究生的愿望。
(六)教学方法
1.讲书法又称划书法:现象上是看(清)、听(懂)、划(记号),本质上是懂、记、会;
2.找、懂、记、练、会考试点的方法;
3.分阶段复习的方法:
(1)强化班是全面掌握内容、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2)冲刺班是突击时政、全面总结、预测考题、教会答题,以达到巩固内容、增强能力;
(3)点睛班是通报信息、精讲试题、解答难题的补充与总结。
4.学习与划书主要记号:√、□、△、☆、▽、——、。。。、○、‹ ›。
5.选择题答法:
(1)正选法(顺选法);
(2)逆选法(排谬法);
(3)比较法(蒙猜法)。

绪论: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包括了后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如在中国就包括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讲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广义上说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不是“各种知识的总汇”,不是“神学的婢女”,也不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以概论、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构成的世界观的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体看法。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世界观,而哲学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觉的世界观。从古至今,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方法是人们为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等的总和。方法论是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或最根本的方法的理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和世界发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了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首先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价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本原、派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哲学家依据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这说明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和派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承认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认其同一性的则是不可知论。
这两方面的问题中最根本是第一方面的问题,因为它是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属于哲学党性或党派性问题,也是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4.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同一性在于物质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如拉美特里)开始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以它来称呼自己的哲学。
在欧洲,唯物主义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16—18世纪产生于英、法、荷等国的近代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质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认识来源于外部物质世界和实践,在社会历史观上,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力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哲学史上,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676)首先使用唯心主义一词来指称柏拉图哲学。
唯心主义在其长期发展中表现各异,其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把意识、精神当作独立实体,当作世界的本原。
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例如: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 “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宗教里讲的“上帝”)先于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和表现。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在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同时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这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前者总是从属于后者,后者往往又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关系的演变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在西方哲学的演变进程中经历了结合、分裂、再结合的阶段。
(1)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阶段。其典型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之源是火,火产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火,如:火→气→水→土→火;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一切皆流,万物常新。
(2)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裂的阶段。在神权统治一切的中世纪结束以后,即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哲学上出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对立。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和兴盛于16—18世纪的欧洲,以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代表,它在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冲破经院哲学的思想束缚,推动自然科学的向前发展,提倡尊重自然、知识和人本身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它又存在机械性(故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不能把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唯心主义辩证法以18—19世纪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代表。唯
心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黑格尔认为世界本质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支配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黑格尔的巨大功绩是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3)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段。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辩证的唯物论)

学习、复习提示:
(1)从古至今的哲学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和状态是什么?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的理论。本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的理论,下一讲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的理论。
(2)本讲的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大观点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大原理,也就是“三观两原理”。
(3)本讲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是学懂学会物质、运动、实践、意识四个概念及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四对关系,包括概念的依据、含义、区别、联系及意义。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的定义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现象,这是成人所公认的。在自然科学中也有物质(实际上是物体)的概念。
在哲学的演化进程中,哲学家们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又是什么?
1.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某种实实在在的物体,如水、火、气是万物的始基、本原,这是一种直观的猜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成果(道尔顿的原子论)为依据,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把个别等同于一般,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唯心主义观点: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表现和创造物。
(二)恩格斯的说明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
3.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说明:①“物质本身”或物质的概念的来源是我们对各种有形存在的物、事物也就是能感觉得到的东西的抽象;②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种实存事物的共同属性;③各种实存的物、事物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客观存在),而物质作为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意识中存在。
(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里所说范畴是指的基本概念,复写、摄影、映象、反映是同一序列或相似的概念,指的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以被模写的被反映的东西的客观实在为前提的。对列宁的物质定义可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同意识的关系而不能通过属加种差来界定的,因为物质是最普遍的概念、最大的类,没有任何一个类是它的属。
(2)物质的内涵、物质的唯一特性或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即主观(意识)之外的一切事物的共同属性。
(3)物质的外延包括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
3.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可知论观点,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二元论的观点。
(2)坚持了辩证法观点,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3)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总之,列宁的物质定义体现了既唯物又辩证的彻底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统一的基础,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客观性、独立性、根源性、可知性和辩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认识论的意义,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物质与运动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内涵和唯一特性或本质属性,运动则是物质
的固有属性、存在形式。运动与静止也是不可分的。
运动的定义
1.“运动,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2.对恩格斯上述所述的理解是:运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思维活动。变化是运动的内涵,思维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反映。
3.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简单运动形式到高级复杂运动形式,可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五种形式,思维、意识的运动同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意义
1.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它们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3.离开了运动谈物质,认为物质是不运动的,这是形而上学观点;脱离了物质谈运动,就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又要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这才是唯物、辩证的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
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于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性质保持不变或处于量变状态。
2.辩证法认为静止状态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认为静止状态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事物具有质的稳定性,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为运动提供量度。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总体上说它们是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相互渗透、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5.意义: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即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三、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一)含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
(二)物质运动与时空密不可分。
(三)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从2001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及地位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方面含义:
1.是指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同意识活动的本质区别。
2.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具有主体性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同自然物、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主体性是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人具有能动性问题。动物没有主体性。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