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在叙事手法及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如题所述

【答案】:《聊斋志异》的作品从文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属传统文言小说作品,一种是蒲松龄所创造的成熟的作品。
前一类作品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特点在基本为故事素材,尚未形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人物形象也不鲜明。这类作品一般篇幅不长,或记事或记言,因记事生动文笔有趣,颇有可读之作,例如《口技》记录一场热闹的表演,描写一个行骗的江湖郎中非同凡响口技,真正是“神乎其技”,整篇叙事活泼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一类作品,结构、写法与古代早期史书中的“纪传体”有血缘上的关系。清人冯镇峦就认为:“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指出蒲松龄用的是“班、马之笔”,即借鉴了《史记》、《汉书》的叙事手法及结构。《史记》等史书中纪传体文章,确与后世小说相通,其叙事生动曲折处,也只有后世小说能与之相比。《聊斋志异》中的成熟小说,遥承《史记》等早期史书的叙事艺术与叙述结构,并在传统文言小说中发展出以虚构和想象为主的叙事性作品。这类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最易看出与纪传体的联系,一般来说,开头总是用来交待人物姓名、身份、性格特征,例如《陆判》开头是:“陵阳朱尔旦,字小明,性豪放,然素钝,学虽笃,尚未知名。”《张诚》开篇是:“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衲。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生子诚。”用一个固定模式开始难免单调,而其好处是读者一开始就能明白主人公基本情况,然后可顺利过渡到故事起承转合中去。结尾的特色是常以“异史氏曰”议论来结柬。有“异史氏曰”的作品几近200篇,除一部分记轶事遗闻的作品外,真正的小说可以说多以“异史氏曰”结尾。“异史氏曰”显然是模仿《史记》的“太史公曰”,在叙事结束时对人物故事加以总结评论。“异史氏曰”有时是对故事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如《婴宁》即属此类;也有的是讲完故事再加补充,如《王子安》后面就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似”;但更多的是对故事意义加以引申发挥,正面阐发作者看法,这类“异史氏曰”常最义正词严,最富批判精神,也最能体现蒲松龄的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