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如题所述

初中语文主要是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初中生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学生智力系统生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程主要开发学生的心智水平,只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打好阅读鉴赏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感知世界、充实生活.语文鉴赏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学生可以从中吸收中华文明的精髓,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打下牢固基础.所以,培育初中学生鉴赏能力非常必要.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在这方面,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是以课本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就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和嘴里读到的最直接感知材料。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语音准确、语句清晰,还要做到声情并茂。只有在朗读时读出文章的情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积累文学作品常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对文学作品作者的了解应该算是积累文学知识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掌握作者的基本情况,那样在要对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章进行鉴赏时才能更容易理解他的文章。但是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之前,除了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外,还要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心境进行了解,那样才能更容易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见态度。因此,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思想与情调,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其文学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情。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必备的功课。
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要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多讲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只有学生积累了鉴赏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体验情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能力
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例如:品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应当从小弗朗士的思想动态中去体味其情感世界。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老师、同情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系列的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他很快就要做亡国奴了。态度的变化,就在于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哪怕是一个叹词或者一个破折号的丰富的潜台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如赏析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必须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调: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然后驱动想象去理解,作者为何问“天”、问“月”。同时,要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在神话般的境界描绘中,构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