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原来叫寒食节,为什么规定当天不能生火做饭?

如题所述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掉的饭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刚刚学会了保存火种,一旦保存不当就会引起火灾,为了避免火灾,人们会在特定的一天把,去年保存的火种熄灭。当时人们把这一天叫做禁火节,由于禁火期间没有火来烧熟食物,只能准备足够的食物,从而保证禁火节期间能有足够的食物果腹,因此被称为寒食节。

随着历史的变迁,寒食节的定义也有了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由来。相传在春秋战国时的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逃避晋献公的追杀,流亡在外。在流亡的期间,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情。据说有一天,好几天没有进食的重耳饿的昏了过去,其跟随的臣子也饿的站不稳。但是重耳这一晕,大臣们一时之间方寸大乱。

就在这时,常伴重耳左右的大臣介子推看着饿昏的重耳,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便跑到了树林里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熟喂给了重耳。重耳也因此醒了过来,捡回了一条命。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登上了晋国的王位,史称“晋文公”。登基之后的重耳为了感谢那些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大臣,给他们加官进爵,并赏赐了大量的珠宝财物。

可是晋文公唯独忘了那个给予他大恩的介子推,介子推认为晋文公贵人多忘事,什么都没说,便回到了乡下照顾自己的老母亲。等到晋文公听到介子推回乡的消息后,才想起来这位大恩人,于是晋文公便多次派人到乡下请介子推回来。可是派出去好几拨人都没能将介子推带回来。晋文公以为介子推一定在怪自己,为了表示诚意,便亲自去往乡下请介子推回来。没想到晋文公到乡下之后,看拿到的是大门紧闭,打听之后才知道介子推带着老母亲隐居山野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0

受习俗的影响。寒食节活动逐步由纪念介之推禁燃炊烟、膳用冷食为主,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宗,发展到现代。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2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掉的饭食。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人们刚刚学会了保存火种,一旦保存不当就会引起火灾,为了避免火灾,人们会在特定的一天把,去年保存的火种熄灭。

然后上山寻找,在一颗大柳树下找到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重耳当时嚎啕大哭。当手下人把尸体移开时,在柳树树洞里发现了一块衣襟,上面用血书写了一首诗。
第3个回答  2019-08-01
古代中国人认为每个季节要取一次火,春天要取榆柳之火,夏天要取枣杏之火等。新年要用新火,不能再用旧火,代表一个周期的生死,也代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

因此在春天取新火的这段时间内,大家不要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用来代表一种新旧转化。因此,寒食节食用冷食应该与这一信仰有关,后面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
第4个回答  2019-08-01
这年清明节前几天重耳派人来请介子推出山,他死活推辞不愿做官。介子推知道重耳义气,他肯定会亲自来请,所以他提前带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新年要用新火,不能再用旧火,代表一个周期的生死,也代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