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系关键坡折带识别与沉积背景分析

如题所述

鉴于地震剖面的沉积相解释以及层序地层学原理中的S型地层结构规律,结合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识别出对腹部地区的中1、2、3、4区块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坡折带3条(图3-6):

1)北部沉积坡折带:呈S型的弧形带自西而东经过拐17井-拐14井-玛南1井-石西1井-盆参2井-滴西6井-滴西2井;

2)西部断裂坡折带:平行于红车断裂带呈南北向,自北而南经过拐17井-拐11井-车71井-车68井-车78井;

3)东部断裂坡折带:平行于帐北断裂带,自北而南经过滴南1井-彩47井-阜4井-阜10井-沙丘6井-北28井-北27井-北81井-台16井。

这些受沉积、构造约束的坡折带均是地形的转折带或突变带,处于“S”型地层的厚度高值带(为低水位及高水位的富砂快速堆积区,或沉积厚度中心,或沉积中心);它们将湖底地形(浪蚀底形、斜坡底形和盆地底形)中的浪蚀底形(或滨浅湖)与斜坡底形(或半深湖)分隔开;并控制了低水位体系域砂体的发育程度与分布空间。现今的中部区块都在所识别的3条坡折带的附近及下倾方向,这在南北向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如SN5(图3-7)、SN6、SN7和AD5(图3-8)剖面上的Zh1井、Y1井的八道湾组J1b与三工河组J1s正好处于“S”型地层的最厚处;在“S”型地层厚度的高值区向南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出现较好的前积结构,相应的测/录井柱状图上出现J1b和J1s半深-深湖背景的深灰色泥岩。目前在这些区块中所钻遇的辫状三角洲的砂体富集区或砂占优势区均为低水位进积楔。由北而南自夏盐3-井-Z3-井-Z1井-Zh1井-Y1井的连井剖面显示出了坡折带的控砂趋势(图3-29),如夏盐3井向北至乌尔禾地区的侏罗纪各时期的富砂区为滨浅湖与冲积沉积背景(或浪蚀底形)的远离坡折带的湖进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沉积;夏盐3井至Z3井的富砂区为浅湖沉积背景(或浪蚀底形)的坡折带上倾方向的低位与高位体系域沉积;而Z3井-Zh1井-Y1井的富砂区为斜坡至盆地沉积背景(或半深湖至深湖)的坡折带下倾方向的低位体系域沉积。因此,前人在沉积体系平面图上所制作的自乌尔禾物源区沿古河道或水道所发育的长条形或棒状三角洲沉积实际上是低位期、湖进期和高位期共3个不同时期的砂体复合体。由此看来,坡折带下倾方向的中部区块低水位与高水位砂体的上倾尖灭是今后勘探的重点目标。

图3-6 基于层序地层原理及地震剖面的沉积相解释来确定坡折带

图3-7 南北向SN5线地震剖面上S型地层形态

图3-8 南北向AD5线地震剖面上S型地层形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