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否在当今社会有些被“神化”?

如题所述

小时候的读李白的诗句,不过一知半解,当时只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喝醉了就吟诗,活像一个酒鬼。

后来读懂了他的诗,才知道豪气背后,是落寞、孤独。尤其当我读到《月下独酌》的时候,更能感受到李白的孤独。“独酌无相亲”,只有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得邀月共饮,聊以慰籍。

这样一个孤单的人,总是“欲上青天揽明月”,心比天高,可壮志纵使凌云,终是难酬。他跟许多迁客骚人一样,仕途失意,可他跟他们,又不一样。李白引觞满酌,醉至颓然,诗兴大发,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诗。诗中的他总是豪迈潇洒,旷达超脱,似是宠辱不惊,把酒临风,淡泊名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写尽了多少侠客铁骨热肠。

李白笔下的诗句,总让人想知道诗人本尊到底是何方人物。他异想天开,写出当代谁也写不出来的诗句。格律诗于他而言,根本不足以抒发心中一切。他只得破格律,以自己的风格写。纵使轻狂,但又让人不得不拜服于他的文采。我读李白的诗时,总会遥想盛唐时,升平之世,幻想他于每个角落,随笔写下所思所想,一挥而就,随心而为。是他让我知道,唐代莘莘学子,并不尽是终日埋首诗书、手不释卷之辈,亦有浪荡随性、活泼浪漫的诗人,酒甫入喉,便吐出一句句让人赞叹不绝的诗。

李白,便是那饮尽盏中月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72. 他是个伟大的诗人。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千古文章。诗对于他来说,不是学问琢磨,只是他宣泄情绪的工具罢了。然而天赋卓绝,气势恢宏而言之有物,想象奇丽而生动具体,谪仙人之称当之无愧。大唐少了李白,便少了一分气吞八方的豪气,长安的瑰丽繁华, 也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羁。没有李白,或许我们无法想象千年前的国人境界是如此高远,文化是这样充满激情。李白对文字的驾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知是他驯服了文字,还是文字操纵了他,自他以后,再无人能与之相比。
第2个回答  2019-07-04
其实在我们民间有很多神仙,他们有的是真实的人物被神化,有的是我们所刻画想象出来的神话人物,比如: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等。
现在我们就说说真实存在的“神仙”。

李白,李白被称为“谪仙”,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后引申为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道家人物,有如自天上被谪居人世的仙人
第3个回答  2019-07-04
没有。从李白的诗反推李白写诗时的情景,倒是比干巴巴的翻译和注释来的有意思。从一个典故向上推,回溯到可以缀连成串的地方,再落笔开写,飞流直下,等再回到主线时,我总是觉得猝不及防。作者岔开一笔写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说的无论是佛经典故还是前朝旧事或者只是简单的风土人情
第4个回答  2019-07-04
没有,他的容貌、体形、气质呢 这是因为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于李白,我们有一个总的印象:他身材不高,目光炯炯有神,气质飘逸非凡,个性高傲张扬。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结合前面内容看来,这首诗确实写出了李白的个性气质,写得非常传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