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札记怎么写?

如题所述

峨日朵雪峰之侧札记:

当我们读到昌耀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我们有一种久违的新鲜感和喜乐感,因为它既绘出了征服的艰险和孤独,又写出了征服的壮美和快慰,它就是一首力与美交响,一曲征服者的赞歌。

一是选择有包孕性的瞬间,表现征服自然、高扬人性的主题。作者没有叙写攀岩的过程,而是选取攀登达至最高点的瞬间,通过环境描写和攀登者形神描摹,来表现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主题,张力和爆发力十足,能够引逗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二是意象富丽,意境雄奇,感染力强。诗歌选取“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石砾”,“棕色山渊”,“罅隙”,“锈蚀的岩壁”,“雄鹰或雪豹”,“蜘蛛”,“前额”,“指关节”“血滴”。

千层掌鞋底”等意象,宏细齐备,动静结合,人物一体,设色绚丽,宛如一幅舒展壮丽的油画长卷,有目不暇接之感。雄奇的意境能使凡夫而生壮心,感染力强。

三是采用多种表现技巧,表现力强。“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等6行写环境,采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写法。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则采用比喻的形式加以渲染,突显声音的惊心动魄。写环境,旨在表现自然的壮美,攀岩的凶险,烘托攀岩的崇高和征服的伟大。

异常鲜明地表现了攀岩的艰辛,使诗歌更显阳刚之美。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5行诗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显出激越的豪情,“蜘蛛”微不足道,也聊胜于无,一大一小,传情更加丰富。

总结: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表现征服主题、颇具阳刚之美的新诗,能使怯者勇,惰者奋,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较好的励志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7

《峨日朵雪峰之侧》预习

一、提出问题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种开阔壮丽的景象,但为什么最后却用“快慰”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是“心潮澎湃”“慷慨激昂”等更加豪迈,更契合景特的词语。

二、从头到尾捋一遍,瞎做点儿赏析

第一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看似是很平白普通的一句话,其实字词颇具深意。“此刻仅能”暗示“我”爬到如此的高度还没有到达极限,“下一刻”还有能力继续攀登。

而“仅”字其实还能挖掘出一种含义——在用“仅”时,往往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也就是说,它不仅显示了“我”的力量有限,更显示了“我依然不满足于当下的高度”。

下一句我个人认为是全诗最精彩,最具感染力的——“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其精妙之处不在于对太阳的拟人化处理,而是对太阳拟人后动态的把握:从极高处的“峨日朵之雪”,到极低处的“引力无穷的山海”。

从极静地“彷徨许久”,到极动地“决然跃入”,状态的转换是非常快,非常突然的。在这样的描绘下,一轮巨大而火热的太阳,飞速地从云端向下坠落,速度极快,力量极大,重重地砸落下去。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本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落石”滚落的声势浩荡,暗示“我”的处境更加危险。

同时,如果联系上一句,从感官的角度分析,前者视觉,后者听觉,视听结合,更加丰满。
接着,转到了对登山者本身,“我”的动作描写:“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因此看出,“我”是手脚并用地攀爬着的,而现在“我”手指用力插入到岩石的缝隙里,但是还是能感受到此时攀登者所遭受的痛苦,攀爬的艰难。

但是,用金属制的“铆钉”来比喻手指镶嵌之深,我又感受到一种更加坚硬的力量,换言之,一种面对艰难、危险环境的坚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