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秦国(秦朝)王室到底是什么姓和氏?拜托各位大神

如题所述

在两周时期,姓与氏各有其特定含义和用途。姓通常用来表示血缘关系,而氏则用以区分家族和表明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贵族在姓名前通常使用氏而非姓。(一)秦国公室姓赵氏秦国开国君主非子,属于嬴姓赵氏。非子的赵氏身份源自其叔祖造父,造父是赵氏的始祖,也是当时嬴姓家族的宗主。非子是恶来的五世孙,由于恶来是周朝的敌人,其直系祖先自周朝以来一直处于奴隶身份,生活困苦,只能依靠季胜一族的援助才能生存,因此恶来一系在身份上不仅是季胜一系的亲戚,也是其仆从。当造父受封得到赵氏时,整个恶来系嬴姓族人开始自称为赵氏族人。这就是非子家族赵氏的由来。因此,秦国公室属于嬴姓,赵氏。(二)秦国公室并非姓秦氏关于秦国公室姓秦的说法,源于后世对氏的误解。秦原本只是一个地名,后来成为国号,并未成为秦国君主的姓。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赵国君主姓赵,韩国君主姓韩,那么秦国君主必定姓秦,这种想法缺乏历史根据,对国与姓的关系一无所知。还有一些人了解一些皮毛,简单地认为非子接受了封赏就必须改姓为秦,这是一种错误的“封必姓”理论。他们将封地与姓的习惯混淆,错误地将封地作为姓的习惯曲解为“以国为姓”的原则。实际上,赵国和秦国都是先有姓后有国,都属于嬴姓赵氏家族。赵国以姓为国名,而秦国以地为国名。是否存在“秦姓”?答案是:从非子建国到子婴失国的七百年间,秦国公室并无“嬴姓秦氏”。秦国公室一直是赵氏,期间一些支系分离出去,形成了白、严、裴、谷、梁等姓。“秦姓”是在秦朝灭亡后出现的。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亡国后,宗室遗族常常以国为姓。秦也是一样,部分幸存的王室宗族支系开始将自己的姓改为“秦”,这在《元和姓篡》中有记载,表述为“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姓”。在《通志氏族略》、《康熙字典》、《姓氏急就篇》中也有相关介绍。即使是秦琼儿子的墓志铭也明确承认“由子婴而得姓”、“子婴肇姓”,而非“由非子而得姓”或“非子肇姓”。1、理论上,姓与封地有关,但并非必然。特别是封国性质的封土,并不遵循“封必姓”的规律,也没有什么原则。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简单介绍。诸侯和附庸国的君主并未使用姓,通常只有他们的子孙在国家破亡后才以国名为姓。国君并非无姓,而是姓无所用。有些君主确实无姓,这主要是姬姓诸侯国,君主因为直接由周王姬姓大宗分封,便直接以国名为称谓,无需取姓。秦、楚、齐等异姓国的国君有自己的姓,但由于国君以国名作为称谓,姓无所用,因此被忽视。2、证据方面,先秦两汉的史籍和历代出土的秦国文物中没有一个秦国贵族被称为“秦某”,然而却有很多被称为“赵某”的秦国贵族人名。典型的例子有秦代的“琅琊台刻石”中同时出现的“赵亥”和“赵婴”两个贵族官员名,还有商鞅希望结交的赵良,这都是明证。至于《史记》、《汉书》等史籍中,秦始皇名为赵政更是明确。3、记载方面,“非子改姓”之事并无确凿史籍和文物记载。不知那些坚称非子必改秦姓的说法依据从何而来。(三)关于“嬴姓”嬴,是古姓。周初,姓是作为家族标志,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变迁,到了战国末和秦汉时期,古姓已经基本被氏取代。上古流传下来的姓只有极少部分因某些原因被保留下来,但由于社会上广大民众已经习惯了用氏,导致这些姓也常被当成氏来用,此即为姓氏合一。此时的嬴姓才渐渐被一些人直接用来取名,成为“嬴姓”。但秦国的公室自西周中期开始使用“赵”这个姓,不可能变为“嬴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