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

如题所述

1、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像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他们发现3个篮球108元,如果买7个篮球需要付多少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接着又出现“买3送一”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比较打折比不打折时便宜多少钱?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2、依据学生实际,引出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根据其情节和数据编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会被吸引住。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可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作为编题的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催生新知。上课时,师生谈话:寒假期间,我们班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同学们都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请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回答。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班5名同学分别看了 7 本、 18 本、 6 本、 20 本、 4 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这属于什么数型的应用题?(生:求平均数应用题 板书)求平均数要知道哪几个量?怎么列式?[生:总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份数,列式为(7+18+6+20+4)÷5]前三个是男生读书的本数,后两个是女生读的本数,把已知条件变化一下,即:“3名男生一共读30本课外书,2名女生共读25本。”这道题该怎样列式:[生(30+25)÷(3+2)]。如果把条件再变化一下:“3名男生平均每人读10本,2名女生平均每人读14本。”[生:(10×3+14×2)÷(3+2)]。刚才我们一起不断地改编题目,都什么在变,什么没变?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对比,最后归纳,这些都是求平均数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独具匠心,在其变化过程中,交待了新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3、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和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