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右脚外侧撕脱性骨折

如题所述

右脚外侧撕脱性骨折记事


11月17日晚,下班归途中,我在步履匆匆的回微信中不慎失足,从马路边的台阶摔下,瞬间感到一阵剧痛,勉强支撑起身,虽勉强走了几步,但脚背外侧那个异样的肿胀让我不得不驻足医院急诊。


经过X光检查,医生虽未发现明显问题,但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隐约的线索,随后的CT结果显示为撕脱性骨折。这一诊断犹如晴天霹雳,我被告知恢复期可能长达六到八周,那段时间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在慌乱中购买了脚踝支具,但匆忙中竟没留意左右脚的区别,好在及时发现并更换了。


支具到手,疼痛初见缓和


次日清晨,当我套上右脚支具,虽然不需要挡板,但在外出做核酸时,我选择带上它,至少能为那受伤的部位提供一丝温暖。第六天,脚背的肿胀明显减轻,淤血散去,那曾经畸形的包块也逐渐平坦。我意识到,尽管黑夜中的我辗转难眠,但看到网上关于撕脱性骨折恢复经验的分享,焦虑情绪稍有缓解。


原计划三天后门诊复查,但疫情封控打乱了计划。幸运的是,我观察到脚部状况逐渐向好,决定延后至圣诞节假期再复查,以确保万无一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各国医生对于骨折恢复的建议有所不同。国内医生强调骨折线模糊时才可减少支具使用,而英国Brighton & Sussex University Hospital Trust的建议则倾向于早些活动,即使初期用脚后跟行走亦可,这无疑给了我新的思路。


锻炼韧带,逐渐恢复活动


一周后,我开始尝试按照网站建议进行轻度活动,但并未急于下地行走,始终依赖拐杖。尽管急诊医生未开具药物,我自行使用云南白药和安美露进行局部处理,感觉有些效果。这一经历让我明白,经验教训在于:走路勿分心,一旦扭伤,务必尽早就诊;即使能行走,也不能掉以轻心;接受康复过程中的起起落落,适时调整心态;结合专业建议和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恢复计划。


随着时光流转,11月26日,医生建议我在三周后更换另一种护具,我提前准备,以免重复错误。新护具不分左右,让我安心不少。我开始尝试更大的动作,勾脚和绷脚的练习虽有疼痛,但似乎并未引起再次肿胀。我期待着,每一次的努力都能助力骨折愈合后的正常行走。


两周后的新进展


两周过去了,淤血显著减少,肿胀也已明显消退。我坚持每天四、五次涂抹药膏,尽管不确定是否有效,但这无疑给我带来了心理上的慰藉。我继续按照恢复流程,勾脚、绷脚、抬腿、空中蹬车,尽管偶尔疼痛,但休息过后情况改善,我决定继续坚持。


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2月5日,早晨醒来,我惊喜地发现伤脚不再有冰冷的感觉,即使穿着两层袜子和护具,现在也能感受到温暖。我开始尝试在指导下进行更复杂的动作,虽然小心翼翼,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充满信心。


这次右脚外侧撕脱性骨折的经历,不仅是一段痛苦的康复旅程,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洗礼。我会继续遵循医嘱,耐心等待,期待着那一天,我能带着康复的脚踏实地,再次稳健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