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哪些激励人的诗句

急急急!!!!!!!!!!

读诗有感
  刚刚读过一位先生的个人文集,是在一个名叫“红袖添香”的文学网站上。洋洋洒洒有百余篇,除过四篇散文和一篇小说,其余全是格律诗词。说实话头一回看到这样多这样好的作品,一时间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从心底涌起,觉着似乎有一种力量在促使我将它记录下来。
  “秦晋豫”会使人想起那三河奔流的神秘之地,而在这里它却浸透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的美感理想和精神追求,古朴、清新、慷慨、激越。他就是渭南师院的一位诗人了。初识先生是源于段国超先生《文艺论稿》中的一篇文章——《〈史记人生百态〉序》,从这篇序文我知道了他既是《史记》研究专家,又是古潼关研究专家,曾受到过著名老学者杨春霖的赞誉。此外,在教书之余,他还精心创作了百余首诗作,其中大部分都发表过。现在,先生将大作一并放在这洋溢着墨香的文学园囿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应该算作是一种文字的机缘了。
  先生的诗题材很广,他描摹自然山水,咏叹锦绣中华的篇章,如荡舟沙湖时,不禁升发出的“大漠金波情眷眷,珍禽乐土意融融”的感慨,兴味所至,信手拈来;屹立高冠瀑布下,“凌天千练舞,落地万江开”的壮观和豁达;更有华山之巅,“一朝踏碎千层浪,双手扶平万仞山”的英风豪气。写得美而不俗,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满含着对这山水的眷恋。再如,《天留山即景》、《少年游•游药王山》、《踏莎行•过戈壁滩》等等,都是写得不错的。
  诗人有着乐天达观的性情,这一点我在读他的咏怀古迹、凭吊先哲的组诗中已深深体会到了。如《拜谒曲阜孔庙》中,“万仞宫墙金玉振,千年香火磬声隆”,“漫步沉思绪无际,高山仰止意融融”;又如《从香港去澳门过零丁洋感怀》里的“零丁洋上海涛吟,似诉文山铁石心。碧血汗青雄气在,船头独倚意沉沉”;在《游昭君墓》中,诗人喊出了“谁说芳魂孤寂苦,塞南塞北一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见。
  除此之外,《太常引•丙子季夏谒白居易墓》、《游司马迁祠感赋》这些篇章就不仅仅是出自于对古代贤士的一般歆羡,相形之下其中浸透的是由衷的自豪和荣耀。从秦东这方沃土上先后走出的诗人、学者,他们的心性和情感恐怕是“得无异乎”的吧!难怪在《苏幕遮•史记研究室成立感赋》中,先生写下了激励人心的诗句与学会同仁共勉,“慕英名,同志会。各领风骚,陶醉其中味。故里新军今又起,回首花丛醉”。这是诗人在以诗言志吗?渭南师院的《史记》研究室从创立到现在已整整十年了。十年的耕耘,换来的是十年的收获。从初创时的段国超教授到他这里已是第二代了,我想宏扬《史记》精神,需要更多后来者的赓续,所以先生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将很长。
  既是学者、诗人,又是儿子、丈夫、父亲,因而亲情的洋溢自然就成了他诗中不可却去的内容。看得出来这里有他最得意的诗篇,他的赠父诗、赠内诗,尤其是那首《临江仙•爱女梁萱作文刊于〈作文精选〉》。“萱草忘忧忧已去,几回喜鹊临窗。今朝又有美文扬”这是对女儿写作成果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他为此感到高兴,但又不忘这里面也有“园丁淌血汗”,不忘时常告诫“雨露阳光苗叶壮,成材自须高强。学无止境莫遗忘。”诗友们说,这叫“虎父无犬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已故的书画名家石宪章先生,他超群的技艺不是也影响着他的女儿石瑞芳最终成为书画王国里的一名劲将吗?看来,我们有必要相信梁萱是会在父辈开辟的文苑芳草地上大踏步向前走的。
  先生把女儿当作学生,先生是明智的,那么梁萱就是先生的好学生了。其实,在渭师院执教的二十二个年头里,他教过的像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辛勤的园丁,一味心思铺在了自己的工作上。投入的精力愈多,取得的成果就愈大。先生就是如是走过的,因而与同事探讨,与学生交流,校园里的“一枝一叶,一斑一点”目之于心,稍加酝酿就皆可入诗。现在收入这个集子的就有很多是关于校园题材的诗。
  段教授的《鲁迅家世》出版了,就能读到先生评鉴的诗行。“十四代人千古事,寻常字句万金裘”,只要你读过这本书,就深知这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中肯而公允。诗里包容着他对学术前辈的尊重和敬仰,谁说不是肺腑之言呢?先生在他的《<史记>人生百态》完稿后,感慨万端,遂写下了抒怀之作。“一书出版,新著重磨锻。休说影轻憔悴,思史圣,难偷懒。史公遭祸患,含冤蒙耻难。悲怨灌浇书册,丰碑铸,偿心愿”,虽然,《<史记>人生百态》我没有读过,但光凭著者不渝的信念,想可知道其价值是可观的。
  学海泛舟的艰辛,才有教坛散墨的快慰。近两千名学生选修了由他开设的诗词格律选修课,先生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便要做诗了,“师教遗风万古长,莘莘学子志昂扬。仰瞻李杜成仙圣,共续佳章慕汉唐”。教诗的人本身就是诗人,诗人的气质,诗人的雅量,诗人的才华,“所教必有心,所传必有道”是自不待言的了。陕西实力派作家红柯在谈写作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上大学时,教写作的老师本身就不会写作,还硬要教给学生所谓写作的“诀窍”,他认为这样的写作教学对他的成功几乎是没有帮助的,斯言信矣!真的很羡慕这些学生们,他们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同时也被带入了“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兰亭”境界。诗中自有心灵的感悟,这比那些晦涩的教条不知要有用多少倍呢?
  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能只把自己局促在一隅之内,磨练文字工夫。那样的话无论你的诗写得有多好,毕竟是浅薄的,算不得高明。应该说先生教书之余是关乎国事和民生的,香港回归之际,他迅即赋诗云,“丧权辱国病断肠,闻讯回归喜欲狂。香港淌泪几许恨,九龙残破百年伤”。两年之后,澳门也如愿回到祖国怀抱,先生亦写下了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好诗,“赤子怀乡呼皓月,丹田吐碧问苍天。港澳回归成一统,台澎何日庆团圆”,你看,他的这颗心不是已经飞过海峡飘落在宝岛的土地上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他为渭河“03•8”洪灾写下的一系列组诗吧,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水患无情莫等闲,四方上下勇当先。干群堤坝披星月,将士中流斗地天。豪气踏平千丈浪,雄心撼动万寻山。洪魔喝令东行远,还我华州绿满川。”这些诗真切,自然,也很及时,诗中热情地歌颂了军民一心,战胜洪魔的伟大力量,在报刊上刚一发表就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诚如先生所说,“03.8洪灾的灾难,但愿不要再重演,但谁又能保证不会重演。老百姓是无辜的,但他们是灾难的承受者。”
  好了,说了这么多,只不过是集子中的一部分而已。其它好多诗篇,我还未来得急细读,就一时心血来潮写下了这篇拙文,至于写诗、论诗我更是门外汉了。然而,读过这本集子我却有独到的感受。正是因为有了这诗,才有了诗人别样的人生。这或许就是“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的妙处之所在吧!

不知道是不是

参考资料:http://msn.hongxiu.com/a/a/00558/557395.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