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复习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首先,审材料。材料是触发我们写作的第一要素,材料是激活我们作文思维的催化剂。;
其次,审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今年作文的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是明确作文的构思方向;“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是作文的“三确定”原则;“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是作文的“三不”方针。
其中作文的构思方向是我们审题的焦点,也是我们立意的切入点。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
方法谈:
技巧一:抓关键语句
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
“下一个!”
抓关键句会看到“下一个!”
据此可立意:不满现状,永远进取,奋斗拼搏
技巧二:把握情感法
如: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文中作者情感表现很突出:贬斥之情
据此可立意: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技巧三追根溯源、由果析因
如:(2006全国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时可 追根溯源、由果析因立意: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从原因入手: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立意: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小孩称赞“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立意:它敢于尝试,敢于超越,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也可立意: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客观实际。)
技巧四:多角度立意、辩证分析
对上述这则故事的理解可以有三种角度: 第一,从牧羊人来看;第二,从牧羊人之子来看;第三,从旁观者来看。无论从哪一角度来写,都可以得出有益的结论。
从牧羊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走山羊的客观条件。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从牧羊人之子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孩子并没有弄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鸦的喜爱:这只鸟很可爱。 从旁观者看,这则故事,事浅而意深。它具有多重含义:1.从实际出发。 2.勇气的可爱。 3.批评的善意。4.认识的差异。
这个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参考立意:
一、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三、呼吁善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与意愿。
四、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总之,本题在立意上趋于开放,比前些年的“诚信”等话题更能考查考生的见识水平,也有利于考生放开手脚,道出独立的见解,写就富有个性和灵性的佳作。
提醒:立论的角度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含义。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
注意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原则:原则一:必须“保持一致”1、主题要所给材料的立意指向一致,2、写作者选材与主题保持一致。原则二: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1、大道理用小生活表现2、小生活中找出大道理
三、注意材料类型,把握技巧让,立意更深刻?
故事型:包括梗概故事和片断故事、寓言故事、漫画。论说型:包括名言警句、哲理语段、议论片段。诗歌型:哲理小诗,抒情诗歌等。
怎样选择最佳立意关键?!要丛主要人物、情节,主要观点、评论,主要感情、倾向入手。树有根,水有源,人有本,事有因。多问为什么,多想是什么,多找怎么样。
四、具体步骤
(1)读材料。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
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第三类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类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首先应认识到此寓言是以鸟喻人,明在写鸟,实在写人。
其次要找出评说的双方,并弄清主次。如果列出文中的评说顺序,就会发现:由麻雀评说燕子开始,至麻雀被老鹰评说结束,形成一个评说的怪圈。众鸟既是评说者,又是被评说者。但通观全文,表现的主体是评说者。
第三要弄清评说的内容。粗看,鸟们指责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仔细推敲,并不能算缺点,只能叫做生活习性或生理特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点。众鸟之所以用这些并非缺点的“缺点”,作为口实来批评指责对方,颇有“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一种味道,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不是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二、找角度。
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
为什么要多找角度?高考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
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
如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
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
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
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
有的学生还会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从某种鸟的角度立意。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
年老渔王时经常向人诉苦:“我的儿子们捕鱼技术为什么这么差?从他们懂事起就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收获最多。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学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一直把他们带在身边,手把手耐心仔细地教,我把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说:“你一直只传授给他们你的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技术和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成大器!”
从渔王的角度:
正面:可以肯定他教子成材的苦心,
也可以盛赞他传授经验的耐心。
反面:教法上的可商榷处,如过多、过度的指导代替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尝试锻炼,反倒弱化了他们的能力等。
从路人的角度:
你可以赞同路人的观点:肯定教训和经验一样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也可以对他的说法提出异议,自出新见。
从儿子的角度,可以分析他们跟父亲学习时态度是否认真,也可以评价他们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甚至还可以剖析他们是否存在因为想躺在父亲闯下的家业上过清闲的日子而懒于学习的心理。
渔王儿子没有成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分析只要是合乎情理的,都会得到认可和尊重。
关键选定好一个合理的角度.所谓合理的角度,是指在内容上扣住了材料的前提下,所写的角度不仅属于个人的独特体任,而且写作时便于切入、发挥和运思。
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
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
有的学生还会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从某种鸟的角度立意。
三、联系实际。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
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
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
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定中心。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写作的中心了。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中心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扣材”,是指所确立的中心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准确”,一是指中心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所以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自选角度”,那么从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从一般意义上讲,此说也有一定道理。事实上,在应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也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阅卷者出于某种考虑,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加以承认。
但我们认为,从应考的实际来讲,还是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这也正是命题者所希望的。如上文的例⑴,最好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例⑸最好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对例⑵、例⑶、例⑷这类综合性材料,应根据整则材料的中心立意。
“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非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如:例⑴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手段制售伪劣商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例
其次还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是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主流的观点等。此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宜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否则,可能会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观点过激。
况且有的材料也不宜反向立意。我们显然不能为卖马人的行为叫好,更不能把鸟们满怀妒意的评说当作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至于把南郭先生因“充”不下去而逃跑说成是有自知之明,已属强词夺理。
五、拟题目。
这一点对我们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和容易忽视的地方。可以这样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
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
五、真题练习08年北京卷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子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根据材料提示的观点一“看起来到了极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从材料中找到要素:这个杯子,放了石头好象已经已经满了,可是还可以放进去沙子,以后水还可以放进去,我们可以引申到人的生理的极限问题。我们的抗震救灾,实际上就突破了很多极限。例如空降兵在极其复杂地形上空4500米的空降,突破了伞兵在复杂环境空降的极限;在经过了190多小时,甚至是200多个小时,我们的搜救队还发现了生还者,这就突破了医学中72小时的生命极限。这样的突破极限的事例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好有很多,谁又能说这不是反映社会热点呢?
此外,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观点三,对分量重的事应该先做,我们也可以从当前我们在抗震救灾中要讲究轻重缓急,要有条不紊,要抓住重点等方面去立意。
附【满分作文】亮点独特的想象流畅的语言
月出青云,临风书雪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经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怀春风地敲起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练了几年书,只有一点像羲之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窜,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这次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气力写出了这个眉飞色舞、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赞许的眼光仍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经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第七个儿子。他记得小时候的献之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没想到当年的预言如今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终于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名师点评】本文借助想象构思成文,编造了王羲之的故事蕴涵题目的寓意,可谓思维开阔,领悟能力很强,独特的想象,流畅的语言,构成了本文独特的创新意识,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几个片段顺连成一片,思维跳跃,动感十足。
语言表达显得准确,对王羲之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绘较为成功,实是考场不可多得的佳文。
满分作文二亮点紧密联系材料生发联想想象
生命的意义
一个杯子,一块石头,一些沙子,一些水,这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他们的结构,他们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就会告诉我,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如果你是哲学家,也许你又会告诉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大的杯子,当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杯子里空空如也,当我们慢慢地成长,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国家不断地给予我们时,我们的杯子便开始有了很多的东西,爱、财富、荣誉等等。这里最大的最重的,莫过于“爱”,这个爱包含了生活太多的内容,小时候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而我们成长后,又有很多人给予我们爱,我们成家立业,有了更多的。当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又会给予孩子们爱,同时也会给予周边的朋友、同事们很多的友情,这也是一种爱。
特别是,当5·12大地震来临之后,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玉名再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无边。当看到我们的解放军和警察、搜救人员、志愿者们日夜奋斗,为了哪怕一丝的希望,都要付出百倍努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时,当为了学生、为了亲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有生的希望时,有很多人宁可让自己去承受死亡的威胁,也要奋不顾身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中国人都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时。我深深地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面对着这样的大地震时,也许我们会丢失很多,但是只要人间有爱,我们的杯子就会是满满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一切就能够重来,我们也必将重建家园,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反思我们平时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有时候为了生活中一点点的财富和荣誉而绞尽脑汁时,我们是不是把一些事情弄错了呢。
也许,你的财富会增加,也许你有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名利,但是你的杯子中是不是早已经缺失了生活中最应该有的“爱”了呢,当你财富、荣誉的增加,而占据了本该属于爱的位置,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注定是空洞、残缺的人生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又在一次从生活的安逸中警醒,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还有什么了呢,是不是该清理出去一些,加入一些了呢。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在这取舍之间,就是在这杯中杯外吧。
【名师点评】生命的意义是在取舍之间,这是本文传达的主题,作者从地震的主题之中显现出来的生命意义,有爱、财富、荣誉等等,其中爱的表现更为突出,于是,作者的落笔自然从爱起步,指出爱才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涵。
文章多次使用反问句式,在对比之中凸显主题,使得表达的重心始终围绕爱的主题,另外,作者始终能够紧密联系材料,从材料的寓意之中生发联想,成为本文最大亮点。
作业:
1、有这样一件趣事:一家电视台招考一名都市新闻采访记者。面试试题之一竟是让入围者比赛穿针。应聘者要在一个封闭性良好、播放着高分贝音乐的房间里把线穿过针眼。用时最短者胜出。电视台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考试,得到了理想中的人选。事后,落聘者追问电视台台长,台长这样答复:“我们要找的是都市新闻采访记者,他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喧闹嘈杂的地方。这就要求他必须有闹中取静的心态和本领,要能在各种干扰中专心做事。”一番解释让人既觉得新鲜,又心服口服。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800宇左右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提示:①选择适合你表达的一种文体;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2、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
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
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
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
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
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
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注意: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3、一位年轻人问一位智者:我为什么这么累?任何一件小事总让我心绪不宁,耿耿于怀?智者没有直接回答,他把一张纸交给年轻人,并且对年轻人说:“请你举着它。”
年轻人举起这张纸,一分钟过去了,智者问:感觉怎么样?
年轻人回答说:没有什么,轻松。
三十分钟过去了,智者又问:感觉怎么样?
年轻人说:臂有点酸。
一个小时过去了,智者又问:感觉怎么样?
年轻人说:我的手和臂都麻了。
智者说:你把纸放下吧,放下后感觉怎么样?
年轻人说:太轻松了。
阅读上面这则故事,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特别要求: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恰当引用:让作文语言文气盎然
智者说:生活中的许多事也是这样,你现在明白了吗?
阅读上面这则故事,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