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词中表现的其非凡的英勇气质,也表达了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
全词可分为上下两阕。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上阕主要写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由实入虚,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整个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9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的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在38岁,正值壮年所作。当时,由于作者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政策持反对意见,因此激怒了王安石。也由此,苏轼被派往杭州任职知州。词人一生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不会消极。这首诗正是借由狩猎这件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立功边陲的心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08

第3个回答  2017-06-21
一、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的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附原文如下: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⑾,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随从将士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你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杀敌人。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