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子理解

如题所述

首先从结构上理解

1.从作者作用的修辞手法来看: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多,  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2.从作者作用的写作手法来看:

写出了花多而且亮,风一吹野花就遍地是,运用衬托的手法,衬托了花的繁密和香

其次从内容上理解:

因为野花数量很多,星星点点躲在绿叶中,有微风的时候会迎风摇摆,就好像眨眼时隐时现,又好像星星闪烁,表现了作者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春》来自朱自清的散文。《春》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大致写于1927年~1933年. 而根据资料显示《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参考资料:

来源于:朱自清《春》-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09

理解如下:

因为野花数量很多,星星点点躲在绿叶中,有微风的时候会迎风摇摆,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多,还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艳色彩。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句子理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扩展资料:

野花的花语:

坚强,它们与那些在温室中生长的芳艳的玫瑰、鲜艳的康乃馨、纯洁的百合没法比,那些花代表着不同的花语,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要么表达爱情的热烈,要么表达对亲情的祝福,要么是象征幸福长久。但是那些野花,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在山间、河边、路边随意的生长着,一到合适的季节,它们就不约而同张开自己的小手,向梦想的天空张扬生命的热情。

然而,最近到乡镇出发,在山上看见满山遍野丛丛簇簇的野花,如同点点星光点缀其间,虽不炫目,却让人眼前一亮,顿时感觉很温馨,去除了繁华与造作,保留单纯朴素的甜美与清雅的芬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3
你好,解析如下:
因为野花数量很多,星星点点躲在绿叶中,有微风的时候会迎风摇摆,就好像眨眼时隐时现,又好像星星闪烁,表现了作者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18
“像眼睛,像星星”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呀”运用拟人修辞,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第4个回答  2020-09-13
“像眼睛,像星星”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强化动感,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