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服饰PPT谁有,急用

如题所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文化,你知道吗?

健美爱家乡
2018-11-29
关注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服饰大变动时期,大致趋势是胡汉服饰交融,从褒衣大袖的汉服变为圆领窄袖的胡服。当时流行的胡服大致特征为紧身、圆领、窄袖、下摆开衩。曹魏时期的服饰基本继承汉代服装样式,但社会动乱,不按等级穿衣的情况常见,特别是将校军官、贵族等多越级穿衣。西晋的服饰延续曹魏,但非主流着装风气逐渐流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人物穿衣不修边幅,魏晋奇装异服也较为普遍。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是胡服为主,南方以汉服为主,不过当时胡汉服饰交融,南方汉人穿窄袖胡服也很多见。北魏孝文帝“元和改制”,推广汉服,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服饰改革运动。

相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其中有刘秀、刘备、曹丕、孙权、司马炎、杨坚、宇文邕等七位帝王穿衮冕。衮冕是王之吉服,用于享庙、谒庙、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等等场合。衮冕样式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一样。冕板下面是通天冠,冕板上垂白珠十二旒,玄衣裳。衣服上有十二章纹,八章在衣,分别为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其余四章在裳,分别为藻、粉米、黼、黻。内穿白纱中单。配饰有革带、大带、剑、玉佩、绶等。衮冕是这个时期最大礼服,帝王和各级官员在祭祀时使用。天子冕服上的纹样是刺绣,公卿用纹样是织成。周武帝大力推行周礼之制,所以北周的冕服制度和此时期的其他政权不同。北魏时期的漆画屏风《列女古贤图》上的帝王也戴衮冕,不过带有写意性质,服装完全不符合衮冕的特征,头上的冕冠只是为了说明人物身份而已。袴褶有两种,一种是大口样式,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大脚口袴;另一种是窄口样式,衣服比较合体,袖口比较窄小。

两汉时期,汉族人开始有上衣下袴的装束,一般人上身着短上襦,下身穿袴。魏晋之际,主要是在军旅穿着,后被官府仆人以及平民作为常服使用,男女皆穿。西晋时袴褶已较为广泛,主要是骑者、从事劳动者、士兵等为行动方便穿着。贵族则在襦袴之外加穿袍。魏晋南北朝时期,袴褶服上下通用,北朝袴褶服作常服甚至朝服穿用。《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绘制,曹植穿的远游冠服是皇太子及诸王所服,并穿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单。周围的侍者和官员头上戴平巾帻,外罩笼冠。魏以后汉式梁冠逐渐不用,改变后的汉式平巾帻被广泛使用,也被称为“小冠”。“小冠”后部略高,缩小至头顶,这种平巾帻南、北朝都用,直到隋唐时期一直使用。画面中的人物服装都是上衣下裳,脚上穿高头履,履头造型有分头和不分头两种,图中的侍者都穿分头履。曹植的履头为红色,其余人等都是黑色。

甘肃酒泉西沟魏晋墓彩绘砖描绘了墓主人为官经历、生活场景、农耕场面等等。画面写实,用笔写意,虽没有清晰表达服装细节,但服装大致款式可以看清。骑马(左一骑马者)和随从骑马出行都穿交领袴褶服,衣袖比较窄,领、袖、下摆都有边饰(称为缘)。主人头带巾帻,左侧的两个随从发髻从帻上露出,戴的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空顶帻”,即顶部不加盖的巾帻。魏晋时期妇女一般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俭下丰,裙长曳地。三国后期,女装出现上长下短的新款式,上衣下摆到膝盖下覆盖长裙。若按比例算,下裙露出部分仅占人体身高的两成不到。当时妇女着装款式翻新,衣服绣花纹样繁复。

晋代,妇女服饰由上长下短变成了上俭下丰,上襦短小而下裙加长加宽。《晋书·五行志》记载武帝泰始初,衣服上俭下丰,到了元康末年,女性开始穿裆,穿在交领衣的外边,即现在常说的内衣外穿。晋代女性的流行装束为交领上襦,外罩裆,腰间束宽衣带。当时社会动乱,女子服装也是忽长忽短,忽宽忽窄,很短时间内就是一变。不过总体趋势,是上衣渐短,腰线逐渐抬高,腰带至隋唐时期束到乳下。北朝女服多合体,以窄袖襦裙和袴褶服为主。南朝宋、齐、梁时期,大袖长裾服装盛极一时,当时妃后的袖子是以前的两个宽度,裾长也是原来的两倍。梁朝吴均《拟古四首·携手》诗:“长裾藻白日,广袖带芳尘。”描写了南朝妇女宽衣大袖的状况。杂裾垂髾服属深衣制,造型上俭下丰,在裙子的前面饰以“纤髾”。“纤”通常以丝织物制成,上宽下尖如三角,层层相叠。“髾”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飘带比较长,走动时衣带当风。这种款式兴起于两汉盛行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飘带不再使用,而将“纤”加长。

贵族妇女在举行亲蚕祭祀时穿着浅青色的蚕衣,服装款式和深衣相同。皇太后与皇后为青上缥下,其余妇女是全身青色。蚕衣又被皇后以下至高品级命妇作朝服。三国魏时皇后的蚕衣多使用文绣。西晋惠帝元康六年下诏说文绣不符合古礼,改为纯青色。还有一种女子常用的礼服称为袿衣,袿衣与深衣基本相似,上宽下窄,在服装底部,有由衣襟盘绕形成的两个尖角。南朝宋以后,皇后祭祀时穿袿襡大衣。袿襡大衣,也称为袆衣,襡衣前面结带垂下,是皇后谒庙所穿。隋代袿襡大衣也用作女孩子的嫁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