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特色的舞蹈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地中间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同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解放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陛的。

萨吾尔登

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吾尔登。萨吾尔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常在节日庆典、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及人数-限, 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裁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在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两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顺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问舞蹈形式之一。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罔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布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 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潇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地位一场而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州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蛊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阿拉伯文字)亦左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击蛊,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蛊伸向那一侧,哪一侧的耳朵随身探过去听蛊声:绕圆动作——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一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在一些动作的末尾或两个动作衔接之际常有漂亮的华彩动作出现,可谓精彩,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也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浑,刚柔桐济。

托普修尔乐舞

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称跳民间舞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冶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土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习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佚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问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按内容分,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及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族民间舞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挤奶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两种,带道具的有顶碗的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的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跳法有达勒勒思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放德勒恩贝尹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 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双膝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由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二人、三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随意可干变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2

蒙古族一直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草原的广阔给予了他们宽宏的胸怀和豪迈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的舞蹈也是充满着恢宏大气。这种个性鲜明的特色民族舞蹈常常使人过目不忘。

一、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二、灯舞、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三、达力根巴雅尔

在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日“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四、宗教舞蹈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