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清明古称“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

据传,周成王年幼时,在与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戏中,削桐叶为圭,说道:“以此封若。”史官听到后马上走过来请成王择日正式加封。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遂封弟叔虞于唐,称为晋。晋传至献公时,献公嬖骊姬杀死太子申生,并欲伐次子重耳于蒲。重耳得知消息后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间,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让重耳吃,俗称“割股奉君”。重耳重返晋国取得王位(称晋文公)后,欲行复国之赏,便大会群臣,分3等计赏:上赏赏德,次赏赏才,再次赏功。凡为复国战死者为首功,授上赏。如:赵衰、颖颉、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赏封,但唯独没有介子推。在这种情况下,介子推并不言语,领着他的老母隐于绵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内)。

介子推的一个随从看到这种情况,便悬书宫门。书中写道:“有龙娇娇,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处处;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晋文公得知后大惊道;“此寡人之过也!”于是便派人寻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后来听说介子推藏在绵上山中,晋文公便亲往求访,找了好几天还是找不到。

这时有人说介子推对母亲很孝顺,如果放火烧山,他必然携母而出。

晋文公觉得此话有理,就命军士举火焚林。大火烧了3天,介子推始终不肯出来,最后母子相抱,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尸体,非常悲哀。为志其过,改绵上山为“介山”。

因为烧山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时,晋国人为怀念介子推,当时1个月内都不忍生火做饭,尽吃冷食。以后渐减为3天,命为“寒食节”。

后来经过长期演变,三月五日(农历)就被定为清明节。直到现在,农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门前插柳,并祭扫祖墓,以悼死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7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