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6

云在空中,多数是空中的水气和尘粒组成。雨是云进一步的变化,是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凝结合成水滴,然后降落到地面。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雪?雨和雪是最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那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知道,热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会逐渐冷却,慢慢便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云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在云里互相摩擦碰撞,不断合并成较大的水滴或冰晶。当它们大到一定程度,空气再也托不住了,水滴或冰晶便会从云中掉下来。如果低层大气的温度较高,冰晶就会融化成水滴,就形成了雨;如果低层大气温度较低,高空的小冰晶就会聚集,就会以雪花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常见的降水形式还包括毛毛雨、雨夹雪、冻雨、冰雹等。

一般来说,雨滴的直径不小于0.5毫米,但也有降落下来的水滴直径小于0.5毫米的雨,人们称为毛毛雨。决定是雨还是毛毛雨的,并非降水强度,而是水滴直径的大小。

雨夹雪是指半融化的雪,在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而上面的气温低于0℃时可以发生。

冻雨,由温度低于0℃却没有结冰的水滴组成,冻雨水滴落下来,掉在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会立刻结冰,并且附着在物体上。冻雨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冷空气比较强,致使地面温度达到0℃以下;其次,要有暖湿气流,空气中含有丰富的水汽,才能形成降雨。

看云也能识天气判断一个人心情的好坏,我们喜欢看他的表情,而天空中的云彩就是大气的表情。每种云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因此观看天空中的云状及其变化规律,我们就能知晓眼下的天气,甚至还能够推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中国自古就有观察云彩来判断天气的传统。“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便是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出的气象谚语,而在谚语背后确有一些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云形成的物理机制。比如,淡积云是晴朗好天气的标志之一,淡积云的出现表明了大气的垂直对流活动不是很强,云顶上方有一层稳定的大气,如同锅盖一样稳稳地罩着天空。薄幕卷层云是由小冰晶组成的一种高云,薄得几乎看不见,但它常伴随着日晕或者月晕一同出现。晕是由于日光或月光经过薄幕卷层云里的小冰晶折射而形成的。薄幕卷层云一般形成于暖气团与冷空气相遇之处,冷暖气团交汇处是天气变化的场所。因此,当你看到天空中有晕时,有可能在半天后刮大风或者下大雨。

第2个回答  2019-07-29

雨雪的形成,是很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发而为水气,升到高空积而为云,当温度下降而又有了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为水滴;达到一定重量时,下降而为雨;如温度低至零度以下,再加其他气象条件,则凝为固态的雪或霰、雹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这个过程有过某些探索。例如,汉代董仲舒解释雨、霰、雪的成因时说:阴气之水受阳气之日光的照射,蒸发上升,处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之状。接着指出,雨、雪、霰就是水汽遇冷在不同条件下凝结而成。

这些解释虽然也有错误的地方,但总的说来,是根据温度的升降而引起物态变化的道理,大方向是正确的。在这一段叙述中,把蒸发、液化、凝固三种过程都说上了,确实是很有意义的。

后来,唐代的丘光庭和宋代的朱熹,都用煮饭作比喻,说明雨的成因。朱熹所说的大意是:雨的形成,就好像煮饭时,水凝结在盖子上,落下来便是水滴,相当于雨。

这个说明不但很具体生动,而且也很大胆,居然敢把某些人视为上帝旨意的现象,比作为煮饭。这也说明朱熹确实对于气化、液化这些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30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雨的种类很多,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分类首先要看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小: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按照降水的形式:
降雪、降雨、冰雹...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等。因此,气象上的降雪等级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气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时内降水量分为4个等级:0.1-2.4毫米的雪称为小雪;2.5-4.9毫米的雪称为中雪;5.0-9.9毫米的雪称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雪称为暴雪。从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级也仅仅相当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计,10毫米深的积雪仅能融化为1毫米的水。
补充:
大气固态降水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雪花以外,还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还有我们不经常见到的雪霰和冰粒。
由于天空中气象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气固态降水。这些大气固态降水的叫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名目繁多,极不统一。为了方便起见,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在征求各国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这个简明分类,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为什么后面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还有一种是水汽不经过水,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所以说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第4个回答  2020-04-11
自己想。地面上的水,蒸发而为水气,升到高空积而为云,当温度下降而又有了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为水滴;达到一定重量时,下降而为雨;如温度低至零度以下,再加其他气象条件,则凝为固态的雪或霰、雹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