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成语典故

如题所述

1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与平常一样,华歆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启示:
我们应该像管宁一样,不受世俗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一意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淡泊名利,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成大器。
联系文言文意思的内容想想,管宁为什么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
答:因为管宁看到华歆的为人处事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便断然绝交了。

2刎颈之交
典故:
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
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
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3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为世再无之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和琴弦断绝关系,一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4
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
  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
  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
  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
  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故而古今谈知心结交,心曰“管鲍”。
第2个回答  2019-10-14
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14
尾声抱柱,高山流水,千里送鹅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