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帮虎吃食【bāng hǔ chī shí 】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帮虎吃食,狐假虎威……

2、调虎离山【diào hǔ lí shān】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出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3、饿虎扑食【è hǔ pū shí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    

4、放虎归山【 fàng hǔ guī shān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出处:明·朱有炖《义勇辞金》楔子:倘若一朝走了,便如放虎归山。

5、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4

虎背熊腰    虎变龙蒸

众虎同心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与虎谋皮 

虎变龙蒸   虎不食儿

鹰扬虎视   引虎自卫 

养虎自啮   养虎遗患 

羊质虎皮   羊入虎群 

羊落虎口   燕颔虎颈 

绣虎雕龙   熊据虎跱

拓展资料:

1.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出处:元·无名氏《飞刀对箭》:“这厮倒是一条好汉,狗背驴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2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出处:明·汤显祖《紫钗记·节镇还朝》:“君侯膺归衮之期,贱子附迁莺着役。风期未远,存问非遥。虎变龙蒸,风云自爱。”

3.虎不食儿: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出处: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4.虎步龙行: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出处:《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5.羊入虎群-词目羊入虎群

发音 yáng rù hǔ qún 释义 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窃意羊入虎群,狼藉已不堪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22

卧虎藏龙、三人成虎、龙争虎斗、狐假虎威、龙虎风云、龙潭虎穴、为虎作伥、虎视眈眈

九关虎豹、龙腾虎跃、暴虎冯河、降龙伏虎、虎头蛇尾、如虎添翼、与虎谋皮、虎踞龙盘

骑虎难下、一虎不河、狼吞虎咽、虎背熊腰、酒虎诗龙、照猫画虎、调虎离山、马马虎虎

虎落平阳、生龙活虎、谈虎色变、拒虎进狼、敲山震虎、虎口拔牙、放虎归山、虎头虎脑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虎文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2-23
帮虎吃食

暴虎冯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藏龙卧虎

鸱目虎吻

初生牛犊不怕虎

春冰虎尾

打马虎眼

大人虎变

大贤虎变

调虎离山

恶虎不食子

饿虎饥鹰

饿虎扑食

饿虎扑羊

饿虎之蹊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放虎归山

放虎自卫

风从虎,云从龙

风虎云龙

伏虎降龙

官虎吏狼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狐虎之威

狐假虎威

虎背熊腰

虎不食儿

虎斗龙争

虎踞龙盘

虎口拔牙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狼之势

虎入羊群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虎视眈眈

虎体熊腰

虎头虎脑

虎头蛇尾

虎头燕颔

虎尾春冰

虎落平川

虎珀拾芥

虎卧龙跳

虎啸风生

虎穴龙潭

画虎成狗

画虎画皮难画骨

画虎类狗

饥鹰饿虎

将门虎子

九牛二虎之力

开柙出虎

苛政猛于虎

狼贪虎视

狼吞虎咽

老虎头上扑苍蝇

老虎头上搔痒

两虎相斗

龙盘虎踞

龙蟠虎踞

龙潭虎窟

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龙跳虎卧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争虎斗

鲁鱼帝虎

骑虎难下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前怕龙,后怕虎

乔龙画虎

驱羊攻虎

如虎添翼

如狼似虎

乳犊不怕虎

三人成虎

生龙活虎

势成骑虎

谈虎色变

投畀豺虎

委肉虎蹊

为虎傅翼

为虎添翼

为虎作伥

畏敌如虎

卧虎藏龙

握蛇骑虎

舄乌虎帝

降龙伏虎

笑面虎

燕颔虎颈

羊入虎群

羊质虎皮

养虎遗患

引虎自卫

鹰扬虎视

与虎谋皮

与虎添翼

云龙风虎

照猫画虎

纵虎归山

坐山观虎斗

杯弓市虎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豺虎肆虐

豺狼虎豹

鸱视虎顾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畏虎

除狼得虎

垂饵虎口

刺虎持鹬

打虎牢龙

打死虎

打死老虎

雕虎焦原

断蛟刺虎

饿虎吞羊

饿虎擒羊

放虎遗患

凤叹虎视

冯河暴虎

甘冒虎口

割肉饲虎

宫邻金虎

狐藉虎威

虎变龙蒸

虎步龙行

虎超龙骧

虎党狐侪

虎荡羊群

虎而冠

虎据龙蟠

虎踞鲸吞

虎踞龙蟠

虎窟龙潭

画虎不成

虎略龙韬

虎落平阳

虎视耽耽

虎兕出柙

虎穴狼巢

虎掷龙拿

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刻鹄

画虎类犬

假虎张威

鲸吞虎噬

九关虎豹

九阍虎豹

酒虎诗龙

酒龙诗虎

拒虎进狼

拒狼进虎

踞虎盘龙

骏波虎浪

拉大旗作虎皮

狼飡虎食

狼飡虎咽

狼餐虎噬

狼餐虎咽

狼虫虎豹

狼顾虎视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离山调虎

两虎相争

麟角虎翅

龙驰虎骤

龙蹲虎踞

龙幡虎纛

龙飞虎跳

龙虎风云

龙化虎变

龙江虎浪

龙精虎猛

龙拏虎攫

龙拏虎跳

龙拏虎掷

龙盘虎拏

龙蟠虎伏

龙蟠虎绕

龙跧虎卧

龙腾虎蹴

龙腾虎踞

龙腾虎啸

龙腾虎踯

龙腾虎掷

龙跳虎伏

龙威虎震

龙骧虎啸

龙骧虎跱

龙翔虎跃

龙行虎变

龙跃虎踞

龙战虎争

龙争虎战

龙睁虎眼

捋虎须

马马虎虎

猛虎插翅

猛虎出山

猛虎深山

猛虎添翼

盘龙卧虎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潜龙伏虎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人中龙虎

如虎得翼

如虎傅翼

如虎生翼

如狼如虎

如龙似虎

三夫成市虎

三言讹虎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身寄虎吻

豕虎传讹

柙虎樊熊

熊据虎跱

熊腰虎背

绣虎雕龙

燕额虎头

燕颔虎头

燕颔虎须

羊落虎口

杨虎围匡

养虎留患

养虎伤身

养虎为患

养虎贻患

养虎自毙

养虎自残

养虎自啮

养虎自齧

养虎自贻灾

养虎自遗患

一虎不河

一山不藏二虎

以肉啖虎

以肉喂虎

以肉餧虎

引虎拒狼

引虎入室

引狼拒虎

鹰瞵虎攫

鹰瞵虎视

鹰视虎步

鹰扬虎噬

鱼鲁帝虎

众虎同心

捉虎擒蛟

纵虎出匣

纵虎出柙
第4个回答  2018-11-07
虎背熊腰    虎变龙蒸

众虎同心   照猫画虎 

云龙风虎   与虎谋皮 

虎变龙蒸   虎不食儿

鹰扬虎视   引虎自卫

养虎自啮   养虎遗患

羊质虎皮   羊入虎群

羊落虎口   燕颔虎颈

绣虎雕龙   熊据虎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