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该怎么办(2)

如题所述

一、摆正心态,减轻压力 认真地把全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用心地去聆听,用心地去感受。一次次,被我听到的呻吟所刺痛,被我感到的痛苦所淹没,我努力地挣扎着,回归冷静与理性。我想帮帮这位母亲,帮帮这个孩子,可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 个案中,母亲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陷入极大的焦虑中,引发对孩子、对丈夫强烈的不满情绪而痛苦不堪;孩子面对母亲惊恐害怕,无论母亲施予何种教导和压力,终难对学习发生兴趣。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几年。母亲的诉求是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我在个案中看到更多的却是妈妈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只是妈妈的问题的一个延伸,两者关系紧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好妈妈的问题。 人类都在歌颂母爱,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母爱是伟大的!”其伟大性是母爱中所呈现的奉献精神。这是事实,无可非议。然而因其“伟大”的光芒太强,长久以来,我们忽略了母爱中的另一面——母爱所附带的附属品。母亲(也包括父亲)在对孩子奉献付出的同时也有很多获益。比如让孩子实现自己早年未实现的梦想,以孩子的优秀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权利欲等等。这样的一些附属品无形中变成父母对孩子的一份殷切期望而束缚着父母,让父母变得茫然,有的几近疯狂。个案中的妈妈就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重的期望。为了达成这样一份期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才能理解个案中妈妈在帮助孩子学习时的那些作为——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顾忌后果地“帮助”、管教孩子,明知自己的做法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依然是欲罢不能。因为管教的无效,预示着期望的落空,妈妈的焦虑和情绪也就显得合理了。这里,我需要明确一点,我无意指责个案中的妈妈。其实,现实中的父母,也包括我自己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获益不少,这本身没有什么过错。问题不在于母亲是否获益,如果孩子发展得很好妈妈收获也丰,那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问题是这样的获益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如果获益本身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伤害到了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应支持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方的社会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联合起来对家庭的负面进行研究,就认为家庭在保护人的同时也是最伤人的地方。这才是需要我们在这个个案中高度关注的。 个案中的妈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伤害到了孩子,可能伤害得还不轻。目前孩子在学习上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兴趣的丧失,而这恰恰与妈妈的行为、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解决好妈妈自身的问题,是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前提。 作为母亲,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当孩子的身体与我们分离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我们应该意识到,从分离的那一刻起,这个生命就是独立的、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应该受到尊重。他虽然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神圣不可侵犯。我们有责任养育他的身体,培育他的精神,呵护他的心灵,但他却是自由的、高贵的。当你在心里呼唤着“儿子”这个亲切的名字时,你要知道,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就是他自己的。真正的爱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平等、自由、尊重与欣赏的基础上。这样的爱才可以成就一种伟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凭借着“为孩子好”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厢情愿地、孜孜不倦地、甚至是百折不挠地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并逼迫他们接受,以满足父母内心对某种价值的期待。而孩子一旦不愿意接受或者一时不能接受,父母就会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好意,责怪孩子不爱惜自己,自暴自弃,恨铁不成钢,个别的父母甚至不惜拳脚相加。这样的一种“一厢情愿”“强人所难”的做法必然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严重的会发展到孩子对父母充满着敌意。亲子关系的破裂往往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就会越差。 个案中的妈妈首先需要调整自己在孩子身上寄予的过多、过高期望。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减轻内心的焦虑,降低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再辅助以一些情绪控制方法管理好自己,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伤害。妈妈带着平静、愉悦的心情与孩子一起看看画书,或做做别的孩子愿意参与的活动,在共处中妈妈用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真诚地加以欣赏,以此修复母子间的关系,消除孩子内心对妈妈的那分“怕”。这期间暂时不宜提孩子的学习问题,待母子间关系好转,妈妈对自己情绪掌控也有把握后,在引入孩子学习问题不迟。 个案中所涉及的其他家庭教育问题,我将在随后的文章中阐述我的观点和看法。文中的看法未必成熟,仅供家长参考,欢迎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