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阅读题答题套路

求语文阅读题的答题套路 例如:赏析句子 首先答修辞手法(次动词赏析)+事物特点+作者情感

来自百度文库

考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方法指导: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2、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
3、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
4、根据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1)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要人物+事件经过 +事件结果)
(2)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内容,结合四要素增添,并合理组织语言。)
(3)段意合并法(较复杂的记叙文,合并段意)
(4)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考点2:标题的含义

表义指.......深层含义是......

深层含义:引申义、修辞义、象征义、感情的出发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

《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儿的凋谢;父亲的去世(比喻义)

《春酒》:家乡的春酒;通过展示家乡的春酒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童真的怀念。(感情出发点)

《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积极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象征义)


考点3:标题作用或妙处

标题的意思是...作用是…

内容上…结构上... 

1.表明写作对象2.概括主要内容 

3.贯穿全文线索4.揭示情感主旨 

5.引起读者兴趣 

标题的作用:    

1、结构上:作为线索、组织材料,串连文章。

2、内容上:概括了主要内容、表明写作的对象(具体写出来)。

3、写法上: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或者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人物形象上:突出或者暗含了人物的……形象!

5、感情主旨上:暗含……感情或……主旨。

考点4: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

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环境描写: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人物心情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①呼应开头(标题) 

②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③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四、段落作用之方法指导

1、开头段的作用 
(1)内容上: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②引起下文。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对选文进行整体感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结尾段的作用 
(1)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④点题,揭示题旨。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2)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考点5:记叙顺序的作用:

顺序:条理清晰,有头有尾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一波三折 

插叙:补充情节,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考点6: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2.渲染气氛

3.推动情节发展

4.为下文铺垫

5.烘托人物心情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渲染了......气氛。

2.表现(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3.为下文......(情节)埋伏笔或作铺垫。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交代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

6.与标题(开头、结尾)相呼应(照应),揭示(突出、深化)作品         主题。

考点7: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的表达方式: 

人物描写(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外貌) 

肖像描写:揭示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挖掘人物情感

细节描写:刻画形象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交代故事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渲染气氛

社会: 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

考点8: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对比、伏笔、铺垫、悬念、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前后照应、抑扬、 

对比:突出强调…本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衬托:形成鲜明的反差

伏笔:隐性(前后照应)

铺垫:显性(为下文做铺垫)

抑扬:情节曲折、形成对比、印象深刻

考点9.赏析句子

方法指导:从炼词、修辞、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主旨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1.炼词角度:词语的本意是  ,在文中的意思是  ,表现了人物  感情(心理)。

2.修辞角度: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 ,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突出了人物的      形象(精神品质)

3.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  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表现了人物       心理(情感)。

4.描写角度:运用   描写,表现了人物的        (情感,心理),表现了  主题。

总结:   (角度),生动(准确)地写出了        (内容),写出了人物的               情感(心理、性格、品质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0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AxMTA0NQ==&mid=204825476&idx=1&sn=7c7a8597a51c5906bf4969d9ce826415#rd 关注这个微信。
一、概括题。

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域,用文中相应的关键词句分点作答。

21.古人的宅院、园林名称中,常蕴含着主人的追求和希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师俭堂”“锄经园”中寄寓着主人的哪些修身齐家之道。(6分)

二、含义题。
1、题目的含义:解释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主旨情感解释含义。
2、语句在文中的含义:语句的字面义、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如有手法、情感色彩答出手法效果及情感。

23.通读全文,解说题目“半亩缤纷惊天下”中“缤纷”的丰富内涵。 (6分)

三、作用题。(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分析)
1、题目:新颖独到、吸引读者;线索;点明主旨。
2、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3、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插叙;引用
4、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文题呼应 前后照应

20.全文来看,作者在第⑺⑻两段记叙“我与杨教授初识的情形”有何作用?(5分)

(4)赏析。从手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

1、手法+生动形象 写出了 + 对象+特征+表达了。。。的情感(主旨)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2、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精当,富有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20
答:本句中某个词用了什么手法(拟人、夸张等),描写了什么事情或物什么特点(根据句子内容具体描写即可),根据整文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通常有作者表达的是悲观,但是写的是好的风景,形成强烈对比;好的情景与景色遥相呼应;悲观写的是悲观的情感,触目生情等等。
这种问题如果不会,建议多读一些文学名著,自然而然就会分析这类问题了,实际上是很简单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