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理的例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4
公元前579年,秦晋两国终于彻底闹翻了。

得到周天子的首肯后,晋厉公召集了齐、鲁、宋等八国。伐秦之战一触即发。

秣马厉兵之际,晋厉公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战争,讲究师出有名。伐秦,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兵马未动,先行的不光有粮草。还得有包装和策划。

苦苦思索之际,有人自告奋勇,提出找理由和出使的全套方案。这便是大夫魏锜之子魏相,又称吕相。

那好,就给年轻人一个锻炼的机会吧。晋厉公把任务交给了魏相。反正,再不济,能把向秦请战的流程走完就不错了。

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交出了一篇千古奇文。这篇《绝秦书》,被全文收入《古文观止》之中。

全篇慷慨激昂、纵横卑阖,语言上字字珠玑,将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写出了新高度。

还留下了“戮力同心”、“痛心疾首”、“惟利是视”等多个经典成语。

而魏氏,也由此一举成名,跻身于卿族。成为后来三家分晋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吕相绝秦

晋国已被三面包围
《绝秦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背景。

一、秦国,由盟友变敌人

秦晋成为敌人后,秦国开始和楚国结盟。加上东边的齐国,也一直尝试和楚国搭上关系。

这样一来,齐、楚、秦三国,就从东、西、南方,给晋国设了个包围圈。

这个包围圈一旦合围,是十分致命的。

虽然晋国也想了些办法,比如扶持楚国腹地的吴国崛起。但吴国是从刀耕火种而来,这个起步不是一般的低,暂时还很难对楚国构成威胁。

各个击破才更为现实可行。

公元前589年,晋向齐发起了鞌之战。这一仗,齐国被打的溃不成军,齐顷公被追得绕华不注山跑了三圈。齐国被迫向晋国求和。

东边稳住了。

接下来就是秦国了。俗话说, 反目的朋友才是你最可怕的敌人。

曾经有过秦晋之好,秦国对晋国太了解了。

向中原进军,一直是秦国的梦想。晋国就是最大的拦路石。

之前,秦晋结盟,有晋国挡着,秦国无能为力。但当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后,秦国还是肆无忌惮起来。

本就地处蛮荒,秦国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颇有点平头哥的劲头。

自从肴之战后,秦、晋双方战争从未消停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