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哪个人?

如题所述

题主所问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上图: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首先注意到了这部作品,1931年由鲁迅编译并引入中国。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于克鲁日林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母亲曾做过女仆,父亲是下级军官。10岁那年,肖洛霍夫被送往乌克兰的哥萨克村上学。13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断了他的学业,于是年轻的肖洛霍夫便毫不犹豫地投身红军的工作,为红军在顿河地区征集军粮。

上图:顿河风光

1922年,刚满18岁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卫军”,成为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组织的一员。1923年,风华正茂的肖洛霍夫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他与一位哥萨克的女教师玛丽姬·格罗斯拉夫斯卡娅结婚。同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

肖洛霍夫青少年时期广泛的社会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完美”的《一个人的遭遇》

1946年春天,肖洛霍夫出外打猎,在草原上的一条小河边上,遇见一位汽车司机,他带着收养的儿子等待渡河。闲谈中,司机对作家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 1956年,肖洛霍夫将这个题材写成小说, 并于12月31日及次年1 月1日发表在《真理报》上。 这就是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另译作《人的命运》)。

上图:《一个人的遭遇》中文小说封面

小说一经发表便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到肖洛霍夫家乡维申斯克镇做客,讲话中称赞小说“揭示了普通人复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原则性的意义”。

《一个人的遭遇》很快被许多国家的报刊转载,并在不久被翻译成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文字。 两位同样因为描写二战而名垂青史的作家海明威雷马克读到小说之后,分别致电致函肖洛霍夫,向他表示祝贺。

上图:海明威

战争题材小说中, 很难找到如此篇幅短小而又感人至深的作品了。 即便远离了战火的当代读者,掩卷之时,灵魂之弦也会被深深触动。 为什么这篇不过三万字的小说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前人的论述中,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极为普通,主人公索科洛夫乃是苏联社会中普通一人。

换句话说,肖洛霍夫塑造的索科洛夫是一个“典型化”了的形象。人们很难推翻这种论断,因为在肖洛霍夫创作这篇小说的时代, 一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提倡的正是“典型化”。

上图:电影《一个人的遭遇》剧照,人物为索科洛夫

不过,天才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更多地追随艺术的直觉,而不是某种教条。 基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暂时搁置“典型化”的观点,将索科洛夫的形象推向如下两个极端:“普通人类一员”,而不仅仅是苏联人和“绝不普通的苏联人”。


1、“普通人类一员”———索科洛夫

在宣布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苏联做着木工或开着货车的索科洛夫,过着平凡、贫穷的生活。

一间房子、一份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温饱生活,不会再多。 然而,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却潜藏着人性的光辉。 尽管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不断消解索科洛夫的英雄品格, 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它却像火山喷发一样喷薄而出。

战争,使这个平日里只知道上班、下班、周末喝口啤酒的普通人,变成了品质高尚的大人物:正义、机智、勇敢、责任感,样样俱全。

关于战争,作者从索科洛夫的角度出发,所做的单纯、高尚,具有普世精神的人道主义思考,堪称小说最大的贡献。 这与肖洛霍夫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在斯维特兰娜·肖洛霍娃祝贺《肖洛霍夫文集》中文版出版的信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文字,证明作家的经历同样是触目惊心的:

他憎恨战争,他了解战争不是靠书本,他曾在1941至 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担任随军记者时,在各个战区亲眼看见过战争的可怕后果。 他的母亲在维申斯克镇空袭期间被炸死在自己的家屋旁边。他自己从前线返回时,也曾由于飞机失事而受到严重震伤。

肖洛霍夫并未过分渲染战争的苦难, 而是着重刻画个人与命运的斗争,并且让这场斗争以人的胜利为结局。作为 “普通人类一员”,索科洛夫收养了万尼亚,找到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依靠。 面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压力,他没有屈服,而是坚强、乐观地去承受。小说的结尾处,他被没收了驾驶证,却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小说的动人之处不在于主人公遭遇的悲惨, 而在于他的性格的坚强,在于他遭受不幸而没有被命运压倒,在逆境中不气馁,在痛苦中隐忍伤痛而去痛命运拼搏,从而表现出令人鼓舞的精神力量。 

肖洛霍夫在“解冻文学”初期,用真实的细节、人道主义精神和质朴的笔调, 勇敢地描写了战争对人的伤害以及人对命运的反抗,本身就是难得的创举。就像许贤诸先生的评论那样:

他们(作家)向肖洛霍夫学习的东西主要有两条:第一是写活生生的生活,把生活写得宽广丰满;第二是大胆地用自己的观点(视角)去写。 

2、“绝不普通的苏联人”———索科洛夫

将索科洛夫视为“绝不普通的苏联人”,是为了更好地反思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进而透视他们的战后生活。索科洛夫必须是“绝不普通”的,因为肖洛霍夫要在他身上表现战争对个人全面的伤害。

上图:电影《一个人的遭遇》剧照,人物为索科洛夫(中)

在小说家的安排下,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苦难,无不例外地降临在索科洛夫身上。 索科洛夫的行为中贯穿着苏联人的精神,却不是一个“典型化”了的苏联人。因为他的存在不是为了表现全体, 而是为了突出个人在某一特殊时期思想、行为的状态。 他身上充满了戏剧性的因素,思想和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

唯其如此,体现在索科洛夫身上的美德才是全人类的, 读者才能穿越时空对他的苦难感同身受,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同情。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索科洛夫是“极端典型化”的产物。他身上体现的不是普通苏联人的特征,而是苦难的苏联人的集合。

追溯索科洛夫的整个人生,不难发现,这是他“一个人”的旅程。 在小说的前几页,他说:“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 ”令人心酸的是,索科洛夫的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着“只剩一人”的悲惨遭遇。 在饥荒的1922年,家人全都饿死,“只剩下我一个人”;战争到来的 1942 年,他离别了妻儿,第二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在一次冲锋后,他被俘虏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第四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发生在逃跑时,孤立无援;与米勒的对峙,在死神面前一晃而过又是“只剩下我一个人”;冲过火力点回到本方阵地时,还是“只剩下我一个人”;第七次感觉“只剩下我一个人”是在得知妻女的死讯之时;最后,儿子阿拿多里在胜利之日的死,给了老索科洛夫最后的打击,他实实在在地“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索科洛夫过于戏剧化的人生概要, 说明肖洛霍夫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推向极致,客观上塑造了一个“非典型”的人物,一个“绝不普通的苏联人”。作者以索科洛夫一人之身承载一个时代的苦难,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带给读者强有力的震撼。 不过,这又损伤了小说的品质,因为真正的艺术总是回避过于离奇的故事。

“不完美”的《一个人的遭遇》

当然,这并非一篇没有缺点的作品,象肖洛霍夫的早期作品有着自然主义的缺点一 样,成名作中也有一些自然主义毛病,这篇作品的某些情节也掺杂着一些自然主义因 素。

作品中对战争描写也的确有些感伤色彩。此外,这篇作品描写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不够。然而纵观会篇,《个人的遭遇》 仍不失为一篇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作品, 一部有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5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米哈依尔·肖洛霍夫,这部小说创作于1956年。
第2个回答  2021-08-05
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这个作者他写了特别多的作品,而且他是一个苏联的作家。特别的有才华。
第3个回答  2021-08-05
肖洛霍夫 ,一个苏联的作家,这个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是一个特别有名气的作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