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01《孟子》-梁惠王上:义利之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1.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shèng)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①(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远千里辛劳而来,也是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为什么一开口就是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王说:‘怎么做才能对我国有利呢?’大夫也说:‘怎么做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么,一般士人和百姓也会说:‘怎么做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要是这样,上上下下相互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握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握有一百辆兵车,那些大夫们的资本不可说不多了。要是先私利后公义,那么不夺走国君的产业,那些大夫是不可能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德’的人遗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行’的人怠慢国君的。王也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要谈什么利益呢?”

【心得】:作为《孟子》的开篇,将义与利的利弊首当其冲地推出来,非常鲜明地表明了孟子对利的立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说的并不夸张,直至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如果人人做事都为了利益,做事的动力就会因为利益的多少而改变,甚至会因分配不均而产生反作用。适当的奖赏是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使命、愿景、价值观。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则多怨/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希望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记得见利思义,以君子仁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