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诗句

如题所述

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汇总如下

1、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2、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爱默生

3、先信任你,而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4、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5、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朗费罗

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9、充沛的精力加上顽强的决心,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狄更斯

10、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

11、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爱默生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13、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14、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康有为

15、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16、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17、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会放弃生活。——海涅

1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19、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佚名

2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21、愚勇的人当危难未来之时,激昂急躁,情不自禁,而在危难之事临头时又销声匿迹,热血冰销,……——亚里士多德

22、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司科特·菲茨杰拉德

23、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

24、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朗费罗

25、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自强不息的名言和格言、诗句的话是非常多的,往往能带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拼搏的动力,现在摘录如下:
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

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清·康有为

自强不息,乃幸运之母。——德国

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斯威特切尼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歌德

只要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将全力以赴。——海伦·凯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哦!
第2个回答  2020-10-1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本文出自座右铭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