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读后感

200字

我很少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也鲜有了解他,关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著作也只是略知皮毛。但通过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极富人情味儿的老舍先生——他真真正正的就像是一位普通百姓了。
平日里,资料上总写的是人们给他的封号,什么“人民艺术家”“大作家”“留洋学士”,以致于老舍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总是一副严肃刻板的形象,应该是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作假的严谨沉默之感。谁知,他竟主动邀请季羡林先生一行人吃“地道的北京饭菜”,还主动为他付了理发的钱。这是我大为惊讶,这是老舍先生吗?主动付钱——贴心,吃喝遍京城的“土地爷”——地道,与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豪气……这分明就是一位平民百姓,怪不得老舍先生能写出一部部贴近民生、真切感人的作品来,原来是与百姓们如此打交道的缘故啊!
如今,人们总是在名利场中周旋着,总想着与上层人打交道。而很少有人愿意与平民百姓们一起道道家长里短,分享生活中最淳朴平实的快乐了。不过话说会来,站在老舍先生的角度上看,现在社会中还有哪一位作家可以像他那样淡泊名利,还有哪一位作家能全心全意的为了人民去创作,还有哪一位作家能亲近百姓并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呢?真的,恐怕并世中真的无第二人了。
只有为百姓写作的作家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受人尊敬的作家追问

你可以读《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自写或查找此文的读后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有“舍予”、“老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追问

你可以读《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自写或查找此文的读后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