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印象不一定是真实的一面"为题目的作文

如题所述

早晨临走前,你穿上漂亮的衣装,收拾妆容的时候,再听几句来自家人的赞美,一定飘飘然吧!但是,当你站在一面朴实无华的镜子前,面对镜子,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你”。当你看到镜子中自己的模样,会有何感想,是否不如想象中的俊俏呢?
我作为镜子家中的一员,郑重的告诉你:“我们是人类最诚实的朋友,不会说谎话来讨主人欢心,这正是我们一直延续的优良品质!”看我的一身,是一块特殊玻璃打磨而成,全身朴实无华,只有一块镜面而已。我不求奢华,没有多少花纹或是装饰来点缀,照样热情的服务于人们。由于我非常乐意为人们服务,所以总是神采奕奕的,靠光线的照耀下便闪闪发光,增加了自己的美感,就连我的美丽也是最真实的、最自然的。
我的眼睛可是非常明亮的,照你们人类的测量标准,我的眼睛应该能达到“3.0”了,因为我不仅眼神好,而且不弄虚作假,总是把自己眼中看到的样子毫无保留的如实呈现给大家,因为希望大家有一种自然的美,那才是最被人欣赏的。有的人很不喜欢我们,因为他们认为我不会来修饰他,在别人的口中,他还能风光一把,在我这里,他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让他心里很不愉悦,讨厌我向他展示他的真实情形,甚至想摔了我,发泄心中不满,但我只想对他说:“要镜子来,就是用我来看清楚自己的样子是否合适,就算我不存在了,其他人也能看的出来,要真实面对,所以,请不要舍弃我们而自欺欺人!”
其实,有我在,也是一件好事。所有人的美与丑,主要是靠人们自己的观点,不是在旁人吹嘘或奉为的声音来判断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双眼不会被蒙蔽,当主人试衣服的时候,总会抬头看看镜子中的他,如果他穿起来真的不合适,自己一定会了解,他可以去寻找自己适合的服装。这样,不仅不会再欺骗自已,也不会让自己在人们的恭维声中过日子;否则,你会永远生活在虚虚幻幻的生活中,秀不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做不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正是在夸奖我们呢,“铜”就是过去的铜镜,有了我们镜子,可以起到修正衣装的作用;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所有的历史都像是一面镜子,显露出这个国家的兴衰历程,它是很真实的,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前车之鉴;以高尚的人为镜子,它可以教导我们学习那种人高尚的品质,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形。这些例子都是不容更改的,所以非常的真实,真正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看来,生活中处处充满一面“镜子”,来“展露”人们的情形,就像我们一样,不会如服饰那样装扮人类、美化人类,也不会像人们口中赞美的话来夸奖你们,只会将你们最真实的一面完完全全的展露出来。希望大家做一个真正的自我,秀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07
有个词叫做“眼见为实”,说的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永远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都要求非常精确的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稍有差池便可能是致命的。因此人类进化出超级发达的视觉系统,保证能忠实地反映丰富的世界。
  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站在校园里一个山坡的底部,然后让来往的学生估计山的倾斜度。学生有两种估计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让被试看着山坡,然后让一条板子的边缘摆成平行于山坡的方向来估计山坡的坡度。另外一种方式是让被试不看山坡,然后用同样的方式来估计山坡的坡度。
  在第一种估计方式中,被试更多地依赖于视觉线索。在这种情况下,被试通常都高估了山坡的坡度,会把一个大约31°的山坡看成是大概50°左右的斜坡。然而,当被试不再看山坡时,被试的估计是非常准确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的高估会随着被试的状态而更加严重。特别是被试刚刚参加完长跑,背着很重的背包,或者身体衰老虚弱。而这些被试在不看山坡的时候的估计还是准确的。
  通过这个结果,研究者找到了一个规律:也就是当被试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较难应对这个斜坡时,他们倾向于估计山坡更陡峭,而这种策略是无意识地反映在被试的视觉系统里。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心理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古代纪昌学习射箭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把虱子看得越来越大。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人更好地应对困难,完成任务,所以也不得不说是自然选择对视觉系统中的神奇塑造。
这个也差不多,求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