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有魅力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呢?

如题所述

春节后,我的一个朋友,不听我的“劝告”,毅然去一家想要谋求变革和突破的老国企去做总经理。为什么我劝告他不要去呢?一个是这种老国企,水很深,人际、人事关系错综复杂,内部盘根错节,对于一个习惯了体制外,习惯了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吃饭的人,突然进到这种环境里,就会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双脚陷进了沼泽里,有劲使不出,别说想跑起来,能正常的走起来都很难。

前一段他邀请我去看看,趁机去观察了一下,比我预期好得多。他解决了几个问题,说是受我的启发。

第一个,先破还是先立的问题。我前边的稿子里写过,如果到一个新地方,最好的办法是先立再破,因为用增量去调节存量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而先破,说到底是先把原来的利益格局破掉,因为你动了别人的利益,而且是盘根错节的利益的话,这种利益的冲突会非常激烈,而处于利益分配中心的决策者,则成了各方利益角斗的集中点。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先破后立?他说是我原来给他讲过的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也都认识,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企业家的做法,他把这种先破后立的方式,称之为“喧嚣的美”。因为你照顾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会被其他的利益受损方记恨在心,真正有效的方式,其实就是建立一套各方,起码是绝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让利益在新的跑道上重新划分。

就像《淮南子·精神训》里所说的:

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 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 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

这里就不过多的解释了,重点就是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

其实,说到底,这一条是根本,因为处理不好利益的分配,做得越多,死得越快。就是我经常说的,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艺术。

第二个,解决自我的问题。人一旦变成了利益的焦点,坐到一定的位置上的时候,那个“我”,就会被放大,一旦这个“我”占了上风,就很难公平、公正的去处理利益的分配。“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人的“面子”、好恶、远近,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你很容易深陷其中,一面是居高临下、威风八面的快感,一面是利益纠葛中的种种妥协和交换,你基本上也就会被裹挟着无法自主了。


为什么今天突然聊起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去之前,我给他推荐了一本书,就是刚才提到的《淮南子》,他问我这本书讲什么,我说:心灵的自由与人间秩序的矛盾、冲突和调和。

前几天也写过一些关于《淮南子》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人才的四个层次:英、俊、豪、杰。

今天我们会重点分享一段《淮南子》的内容。

在进入分享之前,顺着上边我朋友的情况,接着聊一个问题。就是决策,一说决策,我们都想的很大,都觉得决策的都是大事情。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而且绝大多数时候,决策都和选择有关。但是如何做好决策、做好选择,则是困扰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一个是自我意识,一个是思维盲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自我意识

《老子》上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真正的价值。

古今中外的先贤大哲们都强调我们要自知、要认识自己,

相对于西方,中国人更强调“无我”,前一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东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烦恼基本都来自于“我”:

“我”是谁,我是什么?这可能是最经典的哲学命题了。《应帝王》里有一句:无为名尸。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说的直白一些,这里的尸是指傀儡。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识一是肉体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识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关。

前一段的文章里谈到过名实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总喜欢求名,因为有名就有利。而这个名绝大多数时候是外界对你的评价,而实才是最本真的状态。

名实不副是常态。我们追求的是名过其实,追求的是利过其用。

正确的做法,正如这一段里所说:用心若镜,不将不逆, 应而不藏。


自我意识,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一种防卫机制,它使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例如需要被爱,害怕失去别人的爱,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让自己有意义,害怕自己无意义。

其实,这些需求都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这些部分都是大脑颞叶里的构造,而颞叶负责处理情绪。这些区域会简单化处理事务,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些区域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我们单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我们更为有利。这些区域使我们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对我们进行完美性评价的时候。

而更高级的意识源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具体的说是“前额皮层”的部分。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很重要的区别。因为这一部分能够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决策,在引用逻辑和推理。

其实,《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

《管子》讲的: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

还有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让我们先要做到“静”,其实做到静,从现代的神经科学来讲,就是抑制我们的颞叶部分的作用,就是我们“动物性”的部分。这些部分是我们的祖先们在和大自然、野兽的斗争中,为了提升生存概率,提高决策效率,而设定的一种“快捷方式”,就是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快速反应和应对,因为面对洪水猛兽时,他们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后边还讲了一句: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第二个:思维盲点

每个人的文化、阅历,以及天生的差别,而导致的不同,使得我们都很难完全客观的看待问题,而且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路径依赖”,使得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些思维定式,而这些思维定式也会导致我们在看待一些问题上的时候,容易产生很多的思维盲点,而有时候,这些盲点是致命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读中国的经典也好,千万不要排斥西方的问题,读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观点。我一直说:所有的文化,都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够从多个角度、使用多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会因为自己的思维盲点导致悲剧。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人的致命缺陷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致命的缺陷,就是钻牛角尖,只用一个视角、一种方式看问题。

其实,要解决这两个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极其开放的头脑和心态,不要让自己被情绪、好恶这些东西所左右,更要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能用坐井观天也不能用管中窥豹的方式看世界,因为这都很容易导致悲剧。


接下来,我们来看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吧,和这些都有关系:

《淮南子·缪称训》

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离朱弗能见也。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为日不足也,其忧寻推之也。故《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怀情抱质,天弗能杀,地弗能霾也。声扬天地之间,配日月之光,甘乐之者也。 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患。故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得也。声自召也,貌自示也,名自命也,文自官也,无非己者。操锐以刺,操刃 以击,何怨乎人?故管子文锦也,虽丑登庙;子产练染也,美而不尊。虚而能满, 淡而有味,被褐怀玉者。故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

简单的翻译一下:

”薄的积多了可以变厚,低的积多了可以变高。所以君子每天前面努力而成就辉煌的业绩,小人一天天肆意放纵而逐步酿成耻辱。这里面变化的道理,就是像离朱那样的人也看不清楚。周文王听到善事可行,唯恐自己赶不上,而对自己的不善之处,如果留宿一晚都会感到不安详,这并不是只为偶然不足而不满意,而是深深忧虑如长此下去将变得不可收拾。所以《诗经》说:“周国虽然是古老之邦,但它的国运却正在新兴。”怀着真情,拥抱质朴,上天不能扼杀,大地无法埋没,声威传播于天地之间,可与太阳、月亮的光辉相比配,这是美好而又快乐的事啊。如果能向善从善,虽然做错事。别人不会埋怨;如果不能向善从善,即使忠诚也会招致祸患。所以怨天尤人不如埋怨自责自己,要求别人不如要求自己。

声音是自己发出来的,容貌模样是自己显示出来的,名声好坏是自己确定下来的,文辞言语也是自己日长势久确定的,没有什么不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拿着锐利的刀剑攻击刺伤他人,惹下如此大的祸怎么可以怨别人不避让你的刀剑?所以管子尽管平时有不少不拘小节的丑行,但他胸怀立功名扬天下的壮志,终于能锦衣玉食,政绩被记载在齐国的宗庙里;子产尽管平时仁慈宽厚,但此美德不过被人贬为妇人之心、如人之母,最终自己也享受不到尊严富贵。很多时候,看上去空荡荡,实际上却很充实,咋一口品尝清淡无味,细细品尝却回味无穷,那些身着粗布短衣却怀揣宝玉的人就是这样。所以,心有二心、情不专一的人连一个朋友都难以得到,而那些诚心专一、感情专一的人却能得到上百人的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就是帮助别人的样子,一个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让身边的人觉得这个人特别的正直,所以也是这个人最有魅力的时候 。
第2个回答  2020-10-22
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那个女人梳头发的时候,这个时候特别的美丽动人,显得头发长长的,很可爱。
第3个回答  2020-10-21
是自信的。因为自信的人浑身都散发着气场,看起来就很有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