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最好是现代社会中的事例!~~~

谢谢了哈~

我同学和我,原来她写字特别好,结果自从和我一座,那字写得就差没飞了,越来越像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5
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而儿童期更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和生活方式,作为儿童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像是一块神奇的乐土,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种习惯。习惯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今后事业上的成功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事实也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却贻害无穷。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应该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如何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 好习惯在生活中培养,在实践中养成。

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之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例如有的孩子习惯饭前先洗手、有的孩子习惯先作完作业再干别的事、有的孩子习惯主动和小朋友玩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过程中慢慢培养并逐渐形成的固有的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与人交流的习惯。

二、 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榜样作用。

虽说环境的对人的成长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在其中起着这很重要主导作用,影响着人是否健康成长,我国古代就有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昔孟母,择邻处”的典型事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习惯的影响。儿童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同时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那么作为他们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成长的摇篮,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背景,许多孩子在家里就像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对孩子百般迁就,甚至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过分溺爱导致了孩子依赖成性,甚至是目无尊长。许多孩子上了学以后还不会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自己睡觉,孩子们的自理习惯没有得到训练,的确中国的家长都积极地为孩子们创造了舒适的物质环境,但是他们更应在行为、举止和谈吐上给孩子树立榜样,殊不知他们的习惯会很好的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就像电视上放的那则公益广告,妈妈拖着劳累的身体给老人端上洗脚水,孩子也学着给妈妈端来了一盆洗脚水。所以作为家长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只有经常性的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形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更要创造良好的校风、营造良好的班风,为孩子习惯的成长创造条件。由于孩子生活背景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他们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等都各有不同,而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神圣的、是榜样,所以我们要照顾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要严厉的斥责孩子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好是营造一种氛围,正面的行为上的诱导。例如:孩子刚上学有的生性胆小,不敢主动向老师问号;有的在家高傲自大,没有主动打招呼的习惯,作为老师何不放下身价,反过来主动向你的学生问好,那么你的学生也一定会向你问好的,久而久之,必能让孩子们养成好的礼仪习惯。还有的孩子早上赖床,无法按时到校早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早早的到校组织课堂,那么学生看到老师来得那么早,作为孩子他们也不好意思来迟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按时到校早读的好习惯了。从事例中我们也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三、 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及时纠正。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因此大人对于孩子们的好习惯要善于培养,同时遇到不好的习惯又要及时的疏导,及时的纠正,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无法控制,甚至是有些孩子有时知道自己的习惯不好,但往往又控制不住自己,例如不能乱丢纸屑、上课不能说话、不能撒谎等等,这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抑制和纠正坏习惯,不然这些坏习惯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在纠正孩子们的坏习惯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正如心理学专家孙云晓教授所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培养坏习惯用减法。”对坏习惯我们要慢慢的,逐一纠正。例如一位细心的家长观察到在房里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家长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在孩子写作业时给孩子提了一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就可以了。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家长又提议在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一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把作业完成,既帮助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改掉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贵在长久坚持,同时也需要得到大人们的鼓励和正确引导。

四、 良好的习惯是德育的核心,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基础。

由于中国教育的现实背景,许多老师和家长总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是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事都可以不在意,但往往就是这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进入大学或者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以后,屡屡出现问题。比如,有的人没有办法适应集体生活,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能顾全大局,还有的人在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废纸、随地吐痰等,也有的人人际关系很糟糕,甚至为了竞争而自杀或杀人。这些应该说都是人格不健康导致的,归根究底也就是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人格、道德、品德和习惯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是由他的行为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道德是外部的,转化为人内部的东西就是品德。品德是人的行为的内化,行为又和人的习惯有关,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当一个人培养了好的习惯之后,他的这些自动化行为会渐渐内化成他的品德,这些好的品质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就表现为好的道德。这样,这个人健康的人格就显现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小学德育的核心就是以体验教育为载体,结合具体生活实际,从细微处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使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常言道,三岁定终生。培养一代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对于中华民族优良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是百年大计,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构建孩子健康人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