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国”繁体“国”字有何意义

如题所述

  国邦也。从口,从或。
译文:国,封地。由口,由或会意。
注释: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
按,高鸿晋《中国字例》:“国之初字,从口,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通象,故为象意而属指事符;益之以戈声,故为指事符加声之形声字。周时借用为或然之或,乃加口为意符作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5
  国,从囗(围,wei)从或。
  或,从囗(人口)从一(疆界)从戈(守卫城池)。或和国是古今字,本义邦国、疆域。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字最初读:gui,同“龟”字,因为最初黄帝从“洛出书,河出图”得到建立邦国的想法和理念,洛河所出的灵龟所附之图,就是国家九州的思路,具体这邑邦怎么叫,就叫龟gui,而“龟”不好听,就另择字“或”加个框,就是现在的“国”,期间“国”字一直叫“gui”,后来才改成"guo",这就是国字的由来,与域同义。
  说文解字
  【卷六】【囗部】国
  邦也。从囗从或。古惑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邦也。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从囗。从或。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国”字是个常用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国家”、“祖国”等义。它的形体古今变化很大。
  从上列甲骨文形体来看,左边是个“口”,表示一片土地“国土”,右边是一个“戈”,意思使用“戈”这个武器来保卫这篇土地。这个字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或者”的“或”字。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或”字和“国”字时分不开的,它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右边基本没变,仍是个“戈”字,而左边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是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周代,“或”字已被借用为无定代词,于是在“或”的基础上又加了意符“口”,成为“国”字。小篆的“国”字就变成了外形(口)内声(或)的形声字“国”字了。繁体的“国”字形体是从小篆形体演变过来的,后来简化字写作“国”,中间的“玉”,只是个符号,既不表示音,也不表示义。
  “国”字的形体从“或”到“国”又到“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含义却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国家”,如《商君书·更法》里说“便国不必法古”,意思是说只要便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上古治国之道。在古代“国”字有时也特指诸侯王的封地,如《说文解字》说:“国,邦也。”“邦”就是指诸侯的封地。柳宗元《封建论》里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这里的“郡”是指行政区划,“国”是指诸侯封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朝建立时,天子的政令只在郡里推行,而在诸侯国内不推行。另外,在古代“国”,“家”二字的含义也有区别,它分别代表是两个词,诸侯统治的区域叫“国”,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在现代汉语中,“国”、“家”二字的含义则有了更大的区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