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导学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题所述

一、树立形象。(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阅读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 2、独学。 学生按课文顺序进行朗读或默读,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达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及其表达顺序,对课文形成一些初步的印象和感受,情感受到一定触动。用已经储备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完成导学案,教师巡查(一查)。 3、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两步连续进行)。 对子或小组内交流、讨论、展示独学成果,(学会的生字新词,交流识记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顺序)教师巡查(二查),在教师巡查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大展示作准备。 4、班内大展示。 在黑板上展示容易写错的、难记的生字,难理解的字词以及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进行评价。 5、整理导学案,完成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题目的设计要有层次,在这一课时题目以字词句为主,题型多样,按照基础题和提高题4:1的比例设计。教师检查(三查)。 二、自主感悟——升华情感——积累拓展。(第二课时)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1、独学。 引导学生选择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认真阅读体会,加以感悟。教师也可以提出宽泛的话题,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整理自己的思维,做好与小组成员交流的准备。教师巡查(一查)。 2、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两步连续进行)。 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他成员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交流和表现机会。小组交流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及时加以引导,排除障碍,开阔思路,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二查)。调整布置下一步展示内容。 3、班内大展示。 各个小组派代表结合重点词句谈收获,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按照“读—悟—读”的要求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张扬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他小组要及时补充或者质疑。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进一步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学生应该知道却不知道,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此外,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指导方法,评价一个是为了带起更多。学生评价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在这一环节中提醒老师们不要忽略朗读的指导。 4、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