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中词类活用

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
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
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
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
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
12.卒起不意(通“猝”)
二、文言实词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2.名词作动词
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四、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0、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物今义:货币)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1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判断句)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句)
(二)省略句
5.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
6.取之 (以)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
7.欲与 (之) 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省略句)
8.待吾客与 (之) 俱 ( 往 ) (同上) (省略句)
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 (省略句)
10.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省略句)
11.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 (省略句)
12.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13.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4.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5.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6.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7.而 (按) 秦法…… (根据文意省略 ) (省略句)
18.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三)被动句
1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0.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四)倒装句
21.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2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
23.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24.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2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2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27.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八、一词多义
(一)实词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6.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
7.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8.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
9.图
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
11.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
12.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13.得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能够
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得到
1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1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过、只是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
1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17.见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显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二)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