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问题

如题所述

在初中阶段如鱼得水的学生们面对即将迎来的高中生活都满怀着憧憬,要在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展拳脚。当步入高中后,面对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等改变,一部分学生渐渐产生畏惧厌烦心理,动摇了学习数学的根基——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的顺利衔接,给学生在初高中数学间搭一个坡度适中的“引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生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浅薄之见。
一、分析原因
随着国家积极倡导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材进行了相应的较大幅度的修改,难度、深度有所降低,形散而面多的特征,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虽然高中教材也相应地进行了修改,但由于受高考的影响,两者之间并没有协调,造成一些知识脱节,一些初中数学不学或者不受重视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却在使用(有些还是必备的解题技巧)。同时修改后的初中教材,由于教学内容少、容量小、难度降低,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但又因为学生年龄小,主观学习的意识淡薄,所以教师通常在课堂上扮演着填鸭的角色。长此以往,学生省略了思考,进而影响了发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而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通过引导、设问、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立思考去解答,比较注重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很不适应,从而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影响数学学习。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 教材内容的衔接,要做到知识的同化和更新。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工作之一,就要对初、高中数学知识进行梳理,了解高中数学所需基础知识在初中数学的情况,哪些被删除和淡化,哪些知识又在基础上有所加强。同时要注意知识的同化和更新。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认知结构的更新是,新学习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2. 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认识的最佳良机。因为经过紧张的中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后,不少学生会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难学,有害怕心理。因此,要利用入学教育让学生了解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以及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可以采取与初中学习对比的方法,结合具体实例,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讲清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的异同,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提高学生对初高中各方面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畏惧心理。
3. 教学方式的衔接。新课改后的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提高”,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实际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但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很难使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际的情境,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应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不脱节。同时还要注意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4.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该如何培养数学的兴趣呢?只要让学生发现数学是好玩的,是美的,那么学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入学教育时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轶事及其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只有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顺利度过衔接阶段,特别是在高一起始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上课时要要求学生做到手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要边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理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其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就不会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