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

如题所述

1. 活动断层的概念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一词是 1908 年由劳森(A. C. Lawson)提出的。关于它的定义,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国外学者如 B. Willis(1923)和我国学者丁国瑜(1982)、邓起东(1984)和李起彤(1991)等都曾给活动断层下过定义。劳德巴克(G. O. Louderback,1950)认为,活动断层是指那些正在运动或在近代地质和历史时期曾有移动,以及在未来有复活倾向的断层。J. R. 肖尔茨和 A. R. 克拉维斯(Schultz and Cleaves,1955)从地震的角度考虑,如果地震记录表明某断层发生地震,此断层就是活断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1973 年把“能动断层”这一术语具体规定为: ①在 30ka 和 50ka 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 ②它们和能动的断层有联系; ③沿该断裂带仪器记录到小震活动和多次的历史地震事件,或该断裂发生过蠕动。1975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引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规定时,又增加了两条规定:①在晚第四纪有过活动; ②该断裂有地面破裂的证据。他们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强调现代和近代的活动性。但由于构造运动往往具有振荡性、周期性和间歇性,目前看不出活动的断层可能处在应力积累期或 “休眠期”,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时限。

目前认为活动断裂(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裂(层)或 100kaB. P. 以来正在活动的断裂(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 10kaB. P. 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 100a 仍将活动的断裂(层)称活动断裂(层),也称最新活动断裂(层)。

2.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

图 13-6 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据李祥根,2003)

中国不仅活动断裂非常发育(图 13-6),而且活动性很强,常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基本上以南北带(贺兰山-龙门山-小江断裂带)为界,我国的东、西部的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不同。在西部地区,受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的作用,青藏高原的东缘向东逃逸,形成一系列以逆冲、逆掩为主的近 EW 向断裂和 NWW-NW、NEE-NE 向逆冲左行走滑的大活动断裂带,同时发育了规模较小的近 SN 向的正断层或正走滑断层和 NWW-NW 向走滑断层的组合为特征。在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 NNE、NE 和 NW 向的张性活动和走滑活动为特征,活动强度低于西部,断层位移速率为 5mm/a 以下。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活动断裂,自台湾往福建、广东方向由 NNE 走向逐渐转为 NE-NEE 走向,断裂以左旋走滑正断裂为主。而与其共轭的 NW 向断裂多为正断层或正走滑断层,但规模较小,延伸不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