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反求诸己什么意思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什么意思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要自强不息,活出自己。

向死而生的意义: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不要自虐自嘲,而要自强不息。在我们面前有数的可能性。你们一定能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扩展资料: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向死而生

百度百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8

人终究要死亡,但是不会因为这个必然的结果就选择不活着。每个人的活法不同,至于活法,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选择了活以及自己选择了怎么活。

向死而生:

【解释】兵法上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就是说,人活着时就在领会着死,就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着自己如何对待着生。这一本真状态包含三个因素:先行的、良心的、决断的。决断是当下抉择,先行是未来的展望,良心是以往体验的呼唤。

反求诸己:

【拼音】 fǎn qiú zhū jǐ

【英文】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omebody else

【解释】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求】:寻找。

【诸】:之、于的合音。

【出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扩展资料: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人物评价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参考链接:孟子-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6

    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哲学家的语论:前半句是来源于“海德格尔”对待生活的看法、后半句则是来源于《孟子·离娄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但偏偏就是这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两句话,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语句。

    这两句话猛上去是晦涩难懂。但是我们把它们分开一一来分析后,就真的看懂这句话、读明这句话了:

    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其实就是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但也是死亡之路的开始。

    我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在设计我们将如何去死:华丽、平凡、默默、喧嚣......那么一切的一切均取决于我们如何想,如何计划。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死亡自古人人都惧怕。

    谓之:“恶魔”、“死神”。“牛头马面”、“阎王爷”......但是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摆脱不了这个最终结局。

    不信,你看医院里,那躺在病床上的他、也许曾经器宇轩昂、谈笑风生、争强好胜、而现如今却俯首等死的权贵、或是辛劳一生,如今只求一死的百姓......

    人!大多只为了眼前的一丝一毫得失而哀叹、争抢、悔恨、欣喜,又有多少人能深深反思:忙碌一生,难道就是为了眼前这一场黄梁一梦吗??

第3个回答  2020-01-05
反求诸己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抄,并努力加以改正。
求:寻找。
诸:之、于的合音。
出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袭己而已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示例
人类应当反求诸己,善待万物,在和谐中求永恒的快乐,寻求精神的彻底解放百。
拓展资料:
典故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君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战败。部下们很不度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反倒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问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后,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反求诸己-百度百科
第4个回答  2021-03-25
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会显得光芒四射。所以要自强不息,活出自己。
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哲学家的语论:前半句是来源于“海德格尔”对待生活的看法、后半句则是来源于《孟子·离娄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但偏偏就是这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两句话,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语句。我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在设计我们将如何去死:华丽、平凡、默默、喧嚣......那么一切的一切均取决于我们如何想,如何计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