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如题所述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观念的逐渐更新及新课程理念的推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以化学教学为中心学科,成为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一、 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多用鼓励和江上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给以赞赏;即使他们有些缺点、失误,也要热情帮助而不能横加斥责。例如,课堂上没学完一个新知识点,同学们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抛给全班同学,小组展开讨论,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用MnO2是KClO3制O2的催化剂,教材中提出还可以用Fe2O3作催化剂。许多同学提出有没有其他物质也可以成为KClO3制O2催化剂?如果有,是什么物质?有没有最佳。针对学生一连串的提问,教师应该不失时机让学生自己来研究,进行试验,得出结论。这即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展示他们创新能力活动舞台。
二、 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验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实践舞台。在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物质燃烧需要两个条件教师演示实验,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演示操作实验,为什么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而烧杯上方薄铜片白磷为什么能够自燃?而薄铜片上红磷为什么不能自燃?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引导大部分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亲自实验操作一定要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一切实验的创新,都不应该以降低安全系数为代价,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要尽可能的进行安全化改进,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材中讲到浓硫酸有一重要特性——吸水性。课本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即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思考,得出了许多切实可行实验方案。如用小刀切一块含大量水分瓜果块,在天平上称其质量,用塑料绳固定,放入盛有10ml-20ml浓硫酸 的试剂瓶,将瓜果块悬于距浓硫酸液面1.5cm上方,塞上橡皮塞使试剂瓶密封,静置20分钟,瓜果块有些萎缩,将此瓜块取出在天平上称量,其质量明显减少。通过让学生大胆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自行探索,不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试验创新。
三、 进行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舞台还不够,首先在创新思维能力上多钻研,使学生有意识的形成各自创新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节课的思维中心了如指掌,适时进行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思维以实现教学目标。如讲原子结构这节,抓住两条线:一条线是原子结构,原子可以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虽小,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第二条线是:原子核带正电(即质子带正电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忽略不计。由第一条线,学生推理: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由第二条线,学生推理:原子质量=质子质量+中子质量。两条线归纳:
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阳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阴离子
通过这种常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又使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到了提高。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需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思维的惰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创造,产生和获得新信息的方法,如在学习硝酸性质时硝酸具有强酸性,但它却与稀硫酸、盐酸不同,不能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H2;氧化性决定了它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后的金属反应;与铁反应,铁的用量不同,产物不同。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HNO3性质有多种考查的训练角度。激励了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造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