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思格律诗

如题所述

当今风雅少 诗中寄兴薄

当代华人世界中,还有很多人钟情于旧体诗。不仅吟哦诵读,而且操笔命诗。大略观去,当代格律诗比起唐诗来,一是离现实远了,二是少了很多韵味。这两点值得三思。

风雅颂赋比兴”,古人谓之“六义”,是用以分析《诗经》的诗学范畴。按通常理解,“风雅颂”是体材的分类,“赋比兴”是艺术手法的分类。

先说风雅颂。笔者借用古意,解释以唐诗为代表的格律诗。我将“风”等同“讽”,指具有现实批判性的诗歌;雅,等同于唐诗中表达个人情怀、朋友离别、人生品味的诗歌;将“颂”等同于歌颂型诗歌。

以此而论,当今发表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华诗词》、《当代诗词》以及各地报刊上的格律诗,是以“颂”为主,而“雅”次之,“风”最弱。比起杜甫、李白、白居易、杜牧这些模范来,当代格律诗最缺少的是“风骨”,是对真实世界的真实感受。 我一位姑父在“文革”中受尽迫害,“文革”后,我读到他的诗,很多是文革期间写成的,居然也是“处处莺歌燕舞”之类。这不仅是诗歌的衰落,而且在更深的意义上,是人性的扭曲、精神的衰败。一想到此,我就感到莫名的悲哀。像我这位姑父这样的格律诗作者,在我接触的范围内很多,有老年的,有中年的,我真想对他们说:格律诗不是你们头上的羽翎,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当格律诗变成你个人日记的时候,你才可能写好。

再说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歌创作的三种基本方法。历代对这个三个字解释很多,宋代学者李仲蒙的认识比较切合实际。他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用今天的话来理解,赋就是叙述和描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类似于象征。

从易到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是比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起兴,也是象征,是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作发端。中国诗歌发展早期,如《诗经》和《楚辞》中,比和兴被大量运用。

向唐诗学习,恢复叙事、描写能力和融情于赋的传统,是提高创作水平的重要一环。

在“赋”的时候,描写要准确,要像优秀的新闻作品那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随意使用全称判断,比如“到处有知音”、“年年总是春”这类诗句,是经不起推敲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