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史记

如题所述

司马迁是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完成的《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

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

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

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

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扩展资料: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

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影响: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

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08
长话短说一下,我就不费话了。
简要概括一下。
首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确实也是个史官。并且立志写一部史书。就类似于《史记》这样的。但是还没写完就挂了。于是这个重任就降到了尚且年轻的司马迁身上。后来,李陵跟匈奴对战时候,不幸被俘,后来逃了回来,大家都知道,汉武帝那个人好大喜功,于是就对李陵很不满。要斩。司马迁跟李陵是好友,当然得说情了,于是汉武帝更不爽 ,就把他处以腐刑(即宫刑),其实是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宫刑,一个给钱交保。可是司马迁没有钱,所以只能够被宫刑。
然后,司马迁还是当了个小官,当然肯定也想过要死,但是由于父亲重任在肩上,不得已苟且偷生,兢兢业业得完成自己的著书大业。历时很多年,具体多少忘了。最终在著书成功后的 三年就撒手人寰。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如此还是报以尊重的好。毕竟魏忠贤我们都不排斥了,为什么要嘲笑司马迁呢?我只是说现在有这么一种趋势。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很尊重带给我们丰厚历史史料的司马迁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言语之处有不当,还望多多海涵。绝无恶意,O(∩_∩)O~。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08
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当了服侍汉武帝的太监(中书令),继续坚持写史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