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如题所述

1、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

2、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3、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4、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

5、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扩展资料

格律诗的对仗方式

1、邻对: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蓬对雁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中的堂对路字

邻对是介于工对和宽对之间的一种对仗,虽然比起工对来稍逊一筹,但还算是近于工整的对仗

2、宽对: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对仗的普通情况,对仗主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对仗不工,也无损毫末。

如。日斜江山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日斜与草绿,孤帆与万里。然无害其为佳句。

对仗更宽一点的,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一般用在律诗的首联。

3、正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两项内容。

如: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反对。出句和对句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两项内容,

如:妙质不为平世传,微言唯有故人知

4、双句对:通常上下句相对的对仗

5、隔句对:上联的出句和下联的出句相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对句相对。从整体上说是两句对两句。从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遥相对仗,故称隔句对,亦称扇面对,扇对

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8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词性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如"日"、"月" 、"山"、"川"、"宫"、"室". "笔"、"墨"、"诗"、"书" 、"身"、"心"、"花"、"鸟"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 人"对"马", "眼"对" 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 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 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 宝钗楼" 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方位词类。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东"、"西"、" 南"、"北"、"前" 、"后,、"左" 、"右"、"上"、"下"、"中"、"外"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外"对"前"。

(4)数词类。表示数目的-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一"、"二"、"五"、"十"、"双" 、"两" 、"孤"、"半"、"独"、"众" 、"百"、" 千"、"万"等。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对"两三"。

(5)代名词类。如" 吾"、"余" 、"汝"、"尔"、"他"、"谁"、"君" 、"子"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 "我" 对"谁"。

(6)形容词类。如"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疾"(敏锐)对"轻"。"

(7)颜色词类。表示颜色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红"、"赤"· " 朱"、"丹"。"白"、"素"、"黑" 、"玄"、"青,、"苍"、"翠, "绿" 、"黄"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绿"对" 青"。再如"金"、"银"、"玉" 、"粉"等,有时也作颜色词用,代表"黄"、"白"等。

(8)动词类。如"看" 、"读" 、"耕"、"织", "爱"、"恨"、"行"、"归"、" 飞"、"鸣" 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读"对"报"。

有时,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也被看作同类。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 ,其中的"老"对"飞",形容词对不及物动词。

(9)副词类。从虚词类分出,自成一类。如"将"、"已"、" 忽"、"渐"、"皆"、"俱" 、"频"、"屡"、"只"、"但"、"又" 、"复"、" 更"、"都"、"不"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古原草送别》), "不" 对" 又"。

(10)虚词类。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如" 与"、" 同"、"而"、" 则"、" 于"、"为"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 崔涂《除夜有作》),其中的" 与"对"于",介词对介词。

(11)连用字类。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为连用字,分同义和反义的两种。同义的连用字,如" 骨肉"、"宾客"、"兵马" 、"干戈"、" 星斗" 、"风尘"、"少壮"." 老病" 、"战伐"等。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骨肉"对"童仆"。

又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战伐"对"渔樵"。反义的连用字,如"天地"、"今古"、"前后"、" 表里"、"浮沉". " 兴亡"、" 有无"、"往来"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 天地"对"有无"。同义的连用字和反义的连用字,也可形成对仗。

这样的例子,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其中的"破碎"对"浮沉",同义连用字对反义连用字。

(12)连绵字类。连绵字与连用字不同,连用字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运用,而连绵字是一个双音字。名词性的连绵字,如"苜蓿"、"葡萄"、"芙蓉", "鹦鹉"、"鸳鸯"、"蟋蟀" 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芙蓉" 对"薜荔"。另外, 还有形容词性的联绵字, "磅礴"、" 依稀"等, 动词性的联绵字, 如"踌躇"等。

一般地,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词性的,各自相对。

(13)重叠字类。如"悠悠" 、" 萧萧"、"茫茫"、"密密"、"历历"· "滚滚"、"粒粒"、"年年" 等。用作对仗的例子, 有"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历历'对"萋萋"。

以上十三类,还不能包括所有的用于对仗的词性划分。还有双声字类、叠韵字类等。双声字和叠韵字,有的又同时是连用字或连绵字。

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其中的"寥落"对"流离"是双声字对双声字。

对仗,如果要求严格, 就应是同类字词相对。如形容词类对形容词类, 颜色词类对颜色词类,动词类对动词类,副词类对副词类等。

这种对仗,是严对,通常称为工对。名词类相对,必须是同一小类相对,才算是工对。如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事类对人事类等。

工对的例子,有"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 白居易:《酬李十二》), "柳"对"梨"" 条"( 枝)对"叶",是草木花果类相对, "绿"对"红"是颜色词类相对, "日"对"时",是时令类相对, " 君"对"我",是代名词类相对, " 相"对" 始"是副词类相对, " 忆"对"知",是动词类相对。

如果放宽一点,也可用邻类字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邻对。如名词类中的天文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衣饰类,等等。如果再放宽点,相对的两句,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2、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 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是相同的。如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

"疏"对"暗",定语对定语;" 影"(梅花的影子) ,对" 香"(梅花的香味),主语对主语, "横斜"对"浮动",谓语对谓语;" 水清浅"对"月黄昏",补语对补语。又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原应是"在清浅的水面上"和"在黄昏的月色中"。

不仅句子成分相同, 而且各句子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当然, 这仅是句子组成情况相同的一个例子。句子组成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两句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以前一条为主。只注意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对仗也是不少的。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大凡脍炙人口的文章诗词,几乎无不与善用对仗有关。

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据说武则天读之瞿然曰:“谁为之……有才如此不用,宰相过也。”

另王勃写《滕王阁序》,本不为阎伯屿所喜。但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拍案称奇,曰:“奇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皆是以妙对而出名的佳例。这在诗词中更是指不胜屈。如白居易与刘梦得、元微之论南朝兴废。梦得诗先成,有“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对句。白曰:“四人探骊,龙子获珠。所余鳞爪何用耶,遂罢唱。”

叶梦得论七言律云:“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言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长恨无继者。”《诗话总龟》内有警句三卷,推出佳句数百首,大半皆为警拔之对句。

其中所引宋诗僧惠崇106首。如“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浪经蛟浦阔,山入鬼门寒。”塞上云:“离碛雁冲雪,渡河人上冰。”寄白阁上人云:“夜梵通云窦,秋香漏石丛。”皆精妙通神。《词旨》收词中妙对三十八则以及张炎奇对二十八则,皆对语之极品。

如:“小雨分山,断云笼日”、“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款竹门深,移花槛小”、“乱雨敲春,深烟带晚”之类,颖妙之至,令人读来口颊留香。

在诗文妙对的影响下,对仗后来以“附庸”小邦而发展成为“大国”。遂自立门户,创出了长短不拘错综有致的对联一门。过去认为五代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所题桃符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对联之始。

却不知惠山有唐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莎。”犹早于长春联百有余年。历代传世佳联极多,如昆明大观楼之长联早已誉满人口。

它如西蜀宝光寺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如以不了,了之。”皆饱含哲理,发人深省。晚清沈葆桢撰郑成功庙联:“开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江山,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陷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无论用语之活,立意之高,创意之奇,皆可一空千古,真杰作也。《红楼梦》第五回有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亦大得称赞。书中指为颜真卿作。以曹雪芹之博雅,未必皆杜撰。果而,则联语之历史当更提前。

值得指出的是:联家作对,与诗词中之对语技法运用,不尽相同,应当有所分别,才能尽其能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对仗,诗词精严美的重要元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5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词性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如"日"、"月" 、"山"、"川"、"宫"、"室". "笔"、"墨"、"诗"、"书" 、"身"、"心"、"花"、"鸟"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 人"对"马", "眼"对" 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 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 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 宝钗楼" 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方位词类。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东"、"西"、" 南"、"北"、"前" 、"后,、"左" 、"右"、"上"、"下"、"中"、"外"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外"对"前"。

(4)数词类。表示数目的-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一"、"二"、"五"、"十"、"双" 、"两" 、"孤"、"半"、"独"、"众" 、"百"、" 千"、"万"等。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对"两三"。

(5)代名词类。如" 吾"、"余" 、"汝"、"尔"、"他"、"谁"、"君" 、"子"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 "我" 对"谁"。

以上几类,还不能包括所有的用于对仗的词性划分。还有双声字类、叠韵字类等。双声字和叠韵字,有的又同时是连用字或连绵字。

如果放宽一点,也可用邻类字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邻对。如名词类中的天文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衣饰类,等等。如果再放宽点,相对的两句,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2、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 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工对的两句,句子组成情况是相同的。如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

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以前一条为主。只注意词性相同或相近,而不管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对仗也是不少的。

扩展资料: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15

1、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2、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译:青草紧挨着水池子,人老了,去陪着养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3、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译:密近的平阳宫连接上兰观,秦台的鸳鸯瓦对着汉宫的承露盘。池塘波光浮动花影缭乱,日光初照露水干。只觉游蜂宽容舞蝶,怎知孤独的凤凰思念分离的鸾鸟。天上三垣星辰自然旋转东海三仙山遥远,仙府路程遥远天空大地阔又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4、借对: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1)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译:我在各处都欠下了喝酒来的债,我已经七十了,是古来稀的岁月了。)。“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2)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5、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译:裙子像湘江水一样柔滑闪亮,头发高高梳起就像巫山的云一样。),“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6、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我们就坐船出发,从巴峡顺水穿过巫峡,往下就可到襄阳,然后,从襄阳很快就可回到故乡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7、合掌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扩展资料: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1、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2、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3、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易经》和《诗经》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对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2-13
诗词中的对仗除了一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面相对,并且词性一致。
(一)字面相对。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在这一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的。又如:
新松恨不高千丈,
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在这一联中,“新松”对“恶竹”,“恨不”对“应须”,“高千丈”对“斩万竿”,字面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二)词性一致。所谓词性一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一致。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如:
欲寻芳草去,
还与故人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
“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人”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用同一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人所说的扇对,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一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里较多出现,如“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臣《河豚鱼》)之类。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