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环境创设激发幼儿的探索

如题所述

新课标提倡幼儿课程要面向幼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不再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对幼儿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类似于个别化学习这种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造和发展的方式,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结合主题环境创设和教学方式的个别化,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本论文的宗旨在于强调幼儿教育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以更好地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创设 个别化学习 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和培养幼儿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满足其真正需求。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的发展需要。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幼儿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要求幼儿教育与实际生活相接轨,真正做到使儿童“回归生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加强幼儿与他们生活环境的,使他们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现和探索问题,去自主地学习,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一、幼儿园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基本概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向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而“个别化学习”可让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在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般教育已不是一个很难着手的问题,但对孩子们进行个别化教育,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内在潜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外界条件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目前,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比较偏重一些学习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幼儿情感的激发,忽视了满足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求;课程教材过于死板,忽视了对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的挖掘和。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能满足孩子自身的需求,所以往往激发不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些个别化教育中存在的困难,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提倡因人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并进一步要求: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课程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每个幼儿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二、主题背景下环境创设对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意义(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环境创设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些丰富的适合他们发展的物质、心情和情感,可以是他们身边的事物,让幼儿有机会与沙、水、动物、植物产生积极的互动;还可以取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等儿童熟悉的物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因此,选择生活化的表现材料,带着幼儿走进自然,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也是个别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物质会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用这些材料来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的目的。(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环境是幼儿的第二任老师,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说的话。在环境的下,幼儿活动更投入,也更积极。幼儿在创设的主题环境中,能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创设丰富多彩的幼儿创作环境,让幼儿自己画一些作品,或者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废弃物、材料创作一些作品,或者让老师和孩子一起搜集材料。这些都能够培养幼儿探索问题和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合作能力,增强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最重要影响就是能够帮助幼儿理顺探索问题的思路,因为在作品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材料选用、组合等方面的问题,而老师和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幼儿在这种引导下就可以积极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主题环境创设不但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能让老师在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发展现状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能力等。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要能够实现师幼间的互动和交流,老师依托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题环境创设,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的主题环境创设,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的目的,不断地提升老师自己的教学技能。三、主题环境创设对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影响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满足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愿望和运用多种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能唤起蕴藏在幼儿身上“沉睡的力量”,使幼儿在无穷的乐趣中学习、体验、实践,进而发现色彩世界奇特的变化。个别化学习活动可以为教师提供与每一位幼儿沟通、交流、互动的机会。教师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幼儿个别化学习的经验、能力和想法,可以用发现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个幼儿背后的情感、情绪。这样一种个别化交流的方式可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幼儿,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时还可以在与幼儿共同创作中给予适宜的推动和支持,让幼儿更好地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另一方面,幼儿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按自己的兴趣、意志和能力来选择活动内容,探索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创设的主题环境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运用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可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幼儿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学习的实践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激发幼儿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注重材料的运用和投放。材料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的环境作出合理的安排,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材料提供方面,要确保幼儿的安全,尽可能地提供真实性材料、工具给幼儿使用,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数量尽可能多一些。通过合理的环境规划和适宜材料的提供促进幼儿的个别化学习。1、幼儿个别化学习中主题环境创设的具体内容(1)废旧物品的提供《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包装材料、旧碟片、管状材料(吸管、电线等)以及各种材质的罐、瓶、盒、箱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2)生活中大自然物品的利用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等。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还可以运用萝卜、土豆、黄瓜、麦片、玉米片、芝麻、芸豆、绿豆、赤豆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个别化学习的乐趣。2、不同的主题环境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的运用(1)生活化材料不同组合方式的运用首先是单一材料的学习创作。单一材料的学习创作是指只用上述其中一种生活材料进行的创作。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奶粉罐装了金鱼来园,当把金鱼放进鱼缸后,这个奶粉罐就被废弃于垃圾桶里。教师悄悄地把奶粉罐从垃圾桶内捞了回来,清洗后并进行变换。不一会儿,一只漂亮新颖的环保桶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这是什么呀,这么漂亮”, “老师,我们家也有奶粉桶” ,“老师,我也想做一个,做个大一点的,可以放放小玩具什么的” 。于是,孩子们带来各种大小不同的奶粉桶、饼干桶、油桶等等,一只只漂亮的环保桶就呈现在教室中,使一个个废弃的罐子变成了漂亮的环保桶。 其次是多种材料组合的学习创作。多种材料组合的学习创作是指运用上述几种不同的材料进行的学习创作。 例如:可以用幼儿穿不下的小衣服、裤子、水管、布袋等组合成有趣的小人;可以用各种塑料袋、布条、贴纸等装饰成不同的服装;用塑料餐盘、毛线、夹子等做出了可爱的娃娃;用不同的豆类黏贴成小动物。 (2)生活化材料不同创作方式的运用生活化材料本身具有原生态性和原始化。因此,在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可以依据幼儿个人的思维方式选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最终呈现的结果则是多样性的。学习活动的表达手段包括画、贴、剪、团、撕、绕、捏、编等等,幼儿在进行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会依据作品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获得不同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常见,也是很有效的。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空瓶,幼儿用缠绕、粘贴、团纸等不同的学习手法进行装饰创作,一个个瓶子就变成了花瓶、小动物、娃娃脸等。又如,生活中的许多蔬菜、水果,经过幼儿不同的组合和装饰,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小摆设就应运而生了。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创作所呈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表现形态,丰富和拓展他们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同样是用蓝色系列的颜料用绘画的方式在一次性餐盘、透明伞、小椅子、方形泡沫塑料上进行创作,既呈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更是让这些事物有了一种整体的协调美。3、不同的幼儿团队运用主题环境的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活动很注重幼儿自我的探索、学习和表达,非常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表达意愿和方式,每一个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认知情感选择各种材料,用不同创作方法表达学习作品。此时呈现出的作品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比如在“美丽的大树”这一主题下,有的幼儿采用色彩绘画的方式进行学习方式的表达,有的幼儿则采用废旧报纸来进行团、捏的手工来进行表达。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除了幼儿个体的表达方式外,还为幼儿创设了结伴、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团队中起到相互弥补、相互优化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使幼儿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并感受到乐趣。最终通过小组共同的创作力量完成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投放生活化材料,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需要个别化学习活动需要关注不同儿童的的发展特点。活动的材料是进行学习的工具,探索性的学习工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活动,起到相应的效果。个别化的学习材料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感,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1、完善了幼儿个别化的求异思维学习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个别化不但是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启迪幼儿心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作用。生活化材料在内容、材质、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多样性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元素、创作载体、创作手段、创作灵感。在美术创作中,幼儿可以打破传统美术活动区的活动方式,通过用各种材料、各种手段,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创作方式,呈现各种美术作品。如此,无疑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促进了其求异思维的发展。2、增强了幼儿的绿色环保意识生活化材料本身就是来源于幼儿周边的生活,在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后,幼儿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许多丢弃的、无用的、寻常的、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进行学习创作,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再装饰、再创造,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原来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在生活中创造。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和意识,幼儿开始关注生活,留意周围的各种事物,乐意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美丽。艺术源自于生活,只有时时刻刻让幼儿接受生活气息的熏陶,幼儿才能真正创作出美的艺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文学渗入,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想、多讲、多画,为幼儿提供创作小天地等方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其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幼儿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要特别重视主题环境的创作在幼儿个性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学习予以指导将是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开放式、化的指导方式无疑将成为当今全球幼儿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主流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