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开自己的数学思维?

怎样打开自己的数学思维?自从上了初中以来,数学成绩就开始直线下降,遇到难题总转不过弯,但每次一看了答案就恍然大悟,家长和老师都说我读书死板,学的不灵活,总是不脱离课本,然后我现在也发现数学要脱离课本自己再深入的思考,才能打开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但总不会,所以特此来情节,应为我听说高中数学更难,所以有些担心,来问问怎么打开思维。

一、直接思路

“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最常用的一种思路。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二、还原思路

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推理,直到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思路叫还原思路。解决这类问题,从最后结果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原来减的用加,原来乘的用除,原来除的用乘。


三、假设思路

我在网络公开课上询问过很多中小学生,如果面对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你会选择怎么做?很多同学回答的是放弃,其实这个时候大家不妨试试假设。数 学解题中,离不开假设思路,尤其是在解比较复杂的题目时,如能用“假设”的办法去思考,往往比其他思路简捷、方便。我们把先提出假设,再逐步去证实。


当然,肯定有学生发现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式进行求解,这里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兴趣就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就敏捷、灵活。尤其低年级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玩得开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中,我从“兴趣”二字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1、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兴趣

当认数到8、9时,孩子们对数的相关知识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再从数的顺序、基数、序数……从头讲起,学生肯定不喜欢听。于是这里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参加套圈比赛的情境,用电脑课件的动画形式出现:美丽的大草原上7只小动物聚集到了一起,他们要参加套圈比赛,“等等我”一只大花牛也跑进了画面。现在是几只动物?一幅生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目光被吸引了过来,于是在同学们的参与下的小动物套圈比赛开始了。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电脑,让静态的8、9动了起来,在动态中呈现了8、9的来源、大小、组成等知识,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快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创建故事王国,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比一比》这一课中,我由孩子们喜欢听的童话故事讲起:“大灰狼想吃小猪们,于是把它们盖的草房子吹走了,把木头房子也烧了,最后3只小猪盖起了石头房子,大灰狼这回可没办法了,但它并不甘心,它又去打小兔子们的主意,这可怎么办呀?3只小猪决定帮小兔子们盖石头房子,看他们正在一起搬运材料呢。出示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呢?”孩子们由听故事变成了认真投入地看故事,积极动脑想故事,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在观察、比较中领会了“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及比较的方法。孩子喜欢这些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离他们的世界很近;孩子们愿意在故事中学习,是因为它有情有境,能让孩子融入其中,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无尽乐趣。

3、在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才会更有兴趣。如讲“分类”,首先呈现了一张生活情景图,这就是小明杂乱的房间:床上放着玩具,躺着鞋,写字台上到处有书,还有袜子、帽子,椅子上是打开的书包,地上还凌乱的摆着跳绳、篮球、围巾等。房间是孩子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一见到画面,他们就感受到了房间的杂乱无章,产生了帮小明整理房间的愿望,从而体会到分类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一不陌生,二有体验,学起来自然容易,很多人能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4、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对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很陌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决定了他们特有的学习方式——玩中学、游戏中学。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在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有声有色的游戏,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从而增添对学习的兴趣,当数学与儿童的游戏揉和在一起时,孩子们感受更深的是:数学,有趣。

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人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实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由具体事物抽象出来,再应用于具体事物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去发现、探究数学知识,去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去应用数学的方法、思想。

1、在操作中探究,在感受中思考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根据这一特点,在讲9加几时,很多孩子能说出9+4=13,对不对呢?我为他们提供了9个黄片,4个红片,请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验证一下。结果,凑十法、接数法、由减想加法、把9当十法等等纷纷出台,正是老师给他们提供了在操作过程中主动探究的机会,难于理解的进位加法才在学生面前显得不再抽象与深奥。事实证明: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也能成为自己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人。

2、在操作中实践,在感受中提高

新的教学目标理念已由重知识、能力转向为重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练习也可以用操作的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的过程中求异、创新。

教学“分类”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掌握了分类方法之后,我们安排了让学生亲自动手给图片分分类的活动。这一活动激起了孩子们的思维热情,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创造中去了。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的表现竟出乎老师的意料:十几张图片,分出的结果各不相同,有按颜色分的,有按形状分的,有按图案分的,还有分得更细同学把图案中动物分成了水中的、陆地的,把交通工具分成了两轮的、四轮的。这个活动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再返回到具体的问题中来,通过动手操作,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已有知识,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的机会。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紧密相关。只有不断的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学生喜爱的不同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从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07
首先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的,学生成绩好那就说 聪明勤奋 ,成绩 不好 就说死读书 不够勤奋。然后 家长就 听什么 说什么,人云亦云。最后众口铄金。 所以 ,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首先把书上的例题搞明白。然后自己做。积沙成塔,积水成河。一步一个脚印,将整章知识融会贯通。成绩 自然提升。还有要说明一点,写课本的 老师 是经过教育部考验的,所以他们无疑是优秀的,所以 会用心写课本。说这个课本是绝世秘籍也不为过,里面都是精华。只是因大家 都有 ,所以就不稀奇。就像空气。空气非常重要,可是因为不要钱 所以就随便污染。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慢慢在改善。所以必须要把你的课本弄的滚瓜烂熟。追问

我希望可以纠正你的一个观点,我的成绩在班上前五,年级也是前五十,不是你所说的成绩好老师就表扬,成绩差老师就批评,我的英语成绩也数一数二,这个观点是我的英语老师提出来的,说我有点读死书,不脱离课本知识,并不是我作为差生而老是说我读死书,希望你可以纠正你的观点。

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你的评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