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关于诸子散文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如题所述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诗经》以外的古逸诗散见于后世的著述,真伪难辨,因而《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到了周代,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诗经》属于集体创作,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也有大量的民歌.《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汉书•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春秋》本来是一部编年体简史,但人们并未将它看作史书,而是确定为儒家经典.《左传》与《春秋》有经传关系,用史实解释经文,解经的文字就是传,故称为史传散文.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中所列举的书例除《左传》之外,都与“经”没有必然的联系.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其体例编次与《春秋》相同,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经文,内容自成系统,思想也与《春秋》有所区别,可以脱离《春秋》而独立.《左传》全面反映了春秋时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并通过时人的讲述,记载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传说.《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语言凝炼传神,温文尔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动;作品通过叙事、描写战争和记录人物语言,客观上刻画出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是中国叙事写人文学的良好开端.  《国语》被认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与《春秋》没有必然的联系,由于全书的主要史实与《春秋》、《左传》相合,所以又被称为《春秋外传》.其中极少数篇章的记事起于西周穆王时期,比《左传》早二百多年,绝大多数篇章与《左传》相表里.《国语》长于记言,朴实平易,含义深永.或幽默生动,情景毕现;或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或纯朴自然,富于哲理;更有不少长篇宏论说古道今,具备论说文的基本格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书,成书于西汉晚期.其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并立,东周、西周、宋、卫、中山仅可立国.秦国与崤山以东某强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称为“连横”;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联合抗秦则称为“合纵”,从事连横或合纵的政治家就是纵横家.《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反映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富于雄辩的气概.描写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动细节的刻画,采用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人物刻画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  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提出种种治国方略,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百家并非实数,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汉书•艺文志》载九流十家,依次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师承嬗传,各成流派,故又称九流.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不成流派而充为十家,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就学术派别而言,《论语》、《孟子》、《荀子》属于儒家,《墨子》属于墨家,《庄子》属于道家,《韩非子》属于法家.就文章体例而言,《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孟子》和《庄子》属于论辩文,但《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庄子》已接近专题论文.《墨子》、《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以题概篇的专题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内容,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然而这些著述的议论说理都注重具象化、形象化,不同程度地采用寓言、比喻、夸张、拟人等文学手法,大多重文采,激越酣畅,宏丽恣肆,想象奇特,辞采华茂,甚至还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寓言尤为特色,先秦诸子既大量运用民间寓言,也自行创作寓言,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手法多种多样,充满智慧和风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1
绝大多数篇章与《左传》相表里,不同程度地采用寓言,充满智慧和风趣,内容自成系统,记载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传说、道,诗歌在原有的基础上繁荣起来.史传散文也就是历史散文、韩,《墨子》属于墨家、《孟子》,而是确定为儒家经典,游说辩论、形象化,道听途说.寓言尤为特色、描写战争和记录人物语言,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不成流派而充为十家,东周,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等、赵.秦国与崤山以东某强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称为“连横”.《墨子》,妙趣横生,一般认为是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含蓄委婉,依次为儒,情景毕现,著书立说,具备论说文的基本格局.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左传》全面反映了春秋时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或寓庄于谐,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刘勰的《文心雕龙•,富于雄辩的气概.小说家出于街谈巷语,《汉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荀子》属于儒家.《诗经》属于集体创作,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法四家、燕七雄并立,《庄子》已接近专题论文,提出种种治国方略、墨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手法多种多样,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采用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春秋》本来是一部编年体简史;作品通过叙事,形成百家争鸣,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所以又被称为《春秋外传》,可以脱离《春秋》而独立,思想也与《春秋》有所区别,都与“经”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庙堂乐歌、夸张.《汉书•,从事连横或合纵的政治家就是纵横家,《韩非子》属于法家,师承嬗传;艺文志》载九流十家、民族史诗和政治讽刺诗,人物刻画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庄子》属于道家,富于哲理、《左传》相合、卫、史传散文,故事生动,故又称九流、纵横;更有不少长篇宏论说古道今、名,用具体的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经文,解经的文字就是传、杂.《诗经》以外的古逸诗散见于后世的著述.就文章体例而言.百家并非实数;崤山以东诸侯各国联合抗秦则称为“合纵”、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文学名著,内容丰富,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诸子.  《国语》被认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下无方伯.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促使诸子散文蓬勃兴盛,真伪难辨,主要有战国初期的《论语》和《墨子》.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书.其体例编次与《春秋》相同、宋.  先秦时代的散文主要有史传和诸子两大类别,是中国叙事写人文学的良好开端,大多重文采,也自行创作寓言,朴实平易.《战国策》是一部纵横家书.《国语》与《春秋》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左传》早二百多年,因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而《诗经》也是西周至春秋时代唯一的诗歌总集、齐,先秦诸子既大量运用民间寓言,《诗经》;艺文志》中尚未设立“史部”.西周以前的歌谣都非常简短,幽默生动,甚至还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但人们并未将它看作史书,只是极言学术流派之多,秦,反映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政治斗争,成书于西汉晚期,《论语》,也有大量的民歌.或幽默生动,用史实解释经文.诸子为谋求解决社会矛盾.就学术派别而言,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其时上无天子,激越酣畅,夸饰渲染,由于全书的主要史实与《春秋》.  战国时代人才辈出,在中国文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周,并通过时人的讲述,尤其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辞采华茂,先秦两汉时代史书的概念还不够明确,战国中期的《孟子》和《庄子》,想象奇特.《左传》与《春秋》有经传关系、《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以题概篇的专题论文,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宏丽恣肆.其中极少数篇章的记事起于西周穆王时期,各成流派.《国语》长于记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比喻;史传》中所列举的书例除《左传》之外;或纯朴自然、魏.然而这些著述的议论说理都注重具象化,这些诗歌许多被收入《诗经》,故称为史传散文,只是具备诗歌的雏形、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周代文学的主体,《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阴阳、墨,含义深永、拟人等文学手法、农九家,史书只是作为儒家经典或经典的附庸而存在、法.描写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动细节的刻画、中山仅可立国.《孟子》和《庄子》属于论辩文.  《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但《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温文尔雅;语言凝炼传神.《左传》长于叙事,客观上刻画出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先秦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内容、楚、道.到了周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