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简短的】

如题所述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廿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祭月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

准备供品,伐草祭祖

中秋节还没到,生活在铁岭、开原、昌图、西丰等地的朝鲜族人家,早早就开始准备上。祭拜祖先是中秋节的头等大事。人们要准备祭拜用的物品,当年产的大枣、栗子、柿子、苹果,选择这些物品做贡品是有一番讲究的。朝鲜族先人认为,大枣产量高,栗子少虫害,以此做供品象征子孙满堂健康长寿。柿子既可以当鲜果卖,还可以做成干柿饼出售,预示着收入丰厚财源滚滚。苹果则有平安祥和之意。除了准备祭祀用的食物,还要准备包松糕用的米粉、红豆。还有要用新稻米酿上甘醇的稻米酒,这是中秋节当天家人团聚、宴宾待客不可或缺的东西。八月十五当天或者前一天,一家人便相约一起前往祖坟祭祀。离家在外的亲人也要为秋夕节伐草而返乡。

品美食,饮美酒,喜庆丰收

祭拜祖先回家后,女人们一会儿帮助男人们做打糕,一会儿又要包松糕,还得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打糕,因制作工艺主要是用木槌捶打而得名。将蒸熟的糯米(或者黄米)放入木槽或石槽中,用木槌"啪、啪、啪……"地反复捶打,生生把一粒粒的糯米敲打成了筋道适口的打糕。打糕的吃法也很考究,要蘸上自制的拌了糖或者盐的红豆沙、黄豆面。松糕也叫月亮糕,外形和汉族过年吃的饺子十分相似。做松糕的面皮,要用当年的新稻米。松糕馅则是由红小豆、黄豆、栗子、大红枣等原料做成的。松糕上锅的时候,蒸屉上要铺一层当年的松树叶。同时,院子外已经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是黄牛游戏的队伍来了。乡亲们听见锣鼓声,都纷纷赶了出来,跟着庞大的队伍,赶着"老黄牛"逛稻田、游村庄。"老黄牛"和乡亲们走到某家门口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这户人家一定就是本村当年收成最好的一家了。站在大门口,"老黄牛"大声喊道:"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庄稼活,老牛又渴又饿,想跟这家主人要点儿吃的喝的!"主人听见,连忙笑容满面地打开大门,喜迎"老黄牛"和乡亲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美酒和米糕等美味佳肴热情接待客人。"老黄牛"和乡亲们为主人跳着农乐舞,祝福这一家和整个村子来年风调雨顺,种好庄稼,再获丰收。

月光下,跳起"江江水月来"

太阳下山后,人们开始用事先准备好的松树枝或高粱杆、稻草、草绳等在地上立起一个小"门",这个"门"代表着月亮的房子,接下来,大家就蹲在"月亮房"的周围等候月亮升起。等到月亮升起来,人们纷纷跑向"月亮房",第一个跑到跟前的人把"月亮房"点燃了,就这样,在每一个朝鲜族乡亲的心中,陈旧的月亮被烧掉了,天空升起的是一轮崭新的圆月。皓月当空,朝鲜族妇女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在月光下,她们手拉手欢快地跳起民俗舞蹈"江江水月来"。



【中秋节的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伐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于是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据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总而言之,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5
这才叫短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15
嫦娥喷月 够简短了吧
第3个回答  2008-09-15
是祖宗传下来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8

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