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一句诗句、一首歌曲、一部影片

如题所述

1、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

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至死方止。蜡烛点燃了,一直到灭了为止。用自然现象来表达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2、歌曲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这首歌为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保留曲目,是其献给著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廖昌永的恩师周小燕女士的。

3、电影

《山村女教师》讲述了贫困山区女教师杨彩虹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感人故事。纯洁坚定的杨彩虹,善良淳朴的周洛平,懦弱而现实的李文光,每一个人物都活生生的矗立在舞台上,真实的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扩展资料:

1、《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

唐 ·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赏析: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2、《新竹》

清 · 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赏析: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3、《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唐 ·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赏析: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

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至死方止。蜡烛点燃了,一直到灭了为止。用自然现象来表达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史记·李将军列传》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形容一个人对其他人不落痕迹,不求回报的帮助和关怀。---杜甫《春夜喜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天从树上落下的花不是无情的,它们离开大树,只是为了化作春天泥土里的养料,以保证来年的花开得更好。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龚自珍《已亥杂诗》
  5、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不仅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电影《山村女教师》讲述了贫困山区女教师杨彩虹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感人故事。纯洁坚定的杨彩虹,善良淳朴的周洛平,懦弱而现实的李文光,每一个人物都活生生的矗立在舞台上,真实的向观众展示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赞美老师的歌曲《我爱米兰》、《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我爱米兰》 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 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 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 默默的把芳香洒满人心田 啊 米兰 啊 米兰 像我们敬爱的老师 像我们敬爱的老师 我爱 我爱 老师 老师 就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