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没拼音,他们用什么代替拼音

如题所述

最开始是采用“直音法”,即采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进行注音。比如“梁”字,用直音法注音便是“音凉”,因为“梁”与“凉”同音。但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在很多场合下说不定连注音的字也不认识。

后来产生了“反切法”,将一个音切成几个部分,然后组合起来读音,“梁”字就是“立昂”切,“立昂”两字的发音快速连续的读,便发出“梁”音。

实际上,现在小孩子学习拼音识字,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只不过是将汉字切,变成了拼音切。“梁”的拼音是“liang”,学习的时候,就是念“l-i-ang-liang”。将拼音“liang”切成了“l”,“i”,“ang”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快速连续的发音就得到了“liang”。

反切法一直使用到了清末,但反切法要使用,首先就要先认识一定的汉字,在学习上依旧有不少障碍。所以清末一名英国的外交官发明了“韦氏拼音”,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直到现在,西方学术界依旧流行使用韦氏拼音给中文注音。但由于发明人是英国人,将一些英语发音习惯带了进来,韦氏拼音的发音比较怪异。比如“蒋·介·石”,韦氏拼音下的发音类似“常凯申”(现在许多论坛上,用“常老板”代替蒋,用“凯申物流”代替国党,出处就在于此)。“孟子”也一度被发音成“门修斯”。

1918年,北洋政府发布了“注音符号”,是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现在翻一翻新华字典,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那些诸如“ㄆ”、“厂”等符号,就是当时的“拼音”。每一个符号代表一种发音,不同的符号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个汉字发音。与今天我们使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注音方案直到今天,仍然是台湾地区的拼音方法。经常可以看到台湾网友在网络上用“厂厂”的符号,“厂”就是就是声母“h”的注音符号,“厂厂”的意思就是“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